來源:網絡 作者:匿名 2009-08-31 13:30:29
第五課 回憶我的母親
1944年2月25日,朱總司令的母親鐘太夫人去世,總司令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后,懷著深深的懷念和無比崇敬的感情寫下了這篇回憶性的文章。在這篇回憶性散文里,總司令追述了自己母親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跡,唱出了一曲發自肺腑的對母親及千千萬萬平凡而偉大的勞動婦女的深情贊歌。在平靜的敘述之中,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真摯深沉的愛是本文最大的特點之一。讓我們去了解偉大的革命家朱德的母親的事跡吧,閱讀本文,我們將--
1.在誦讀中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之情。
2.學習按一定順序選擇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法。
3.《回憶我的母親》于質樸中見真情,平實中見哲理,閱讀中要好好品味。
走近作者
一、作者簡介
朱德(1886-1976),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戰士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是黨、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之一。朱德早年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次年,他率領南昌起義的一部分部隊,開赴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任軍長。1934年10月,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德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1954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被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朱德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一生。他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受到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愛戴。
二、寫作背景
朱德的母親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親逝世的消息后,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了這篇敘事散文《回憶我的母親》。本文最早發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報》上。
三、相關知識
1.這篇文章發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報》時,題目為"母親的回憶"。但是這個題目容易引起歧義,它既可以理解為母親所回憶的往事,又可以理解為作者對母親的回憶。于是1984年秋季中學課本將此文題目改為"回憶我的母親"。
2.悼念朱德母親的挽聯
黨中央的挽聯是:
八路公助,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
毛澤東的挽聯是:
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不愧勞動階級完人。
周恩來、劉少奇、陳云諸人的挽聯是:
教人成民族英雄,舉世共飲賢母范;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保好家風。
謝覺哉的挽聯是:
紅星入懷,蓋世勛名光子舍;白云在望,漫天晴澹隕慈輝。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礙
1.生字辨識
韶(sháo)關儀隴(lǒng)祖籍(jí)妯娌(zhóulǐ)
溺(nì)水私塾(shú)佃(diàn)農橫蠻(hèngmán)
勉強(qiǎng)和藹(ǎi)不輟(chuò)管束(shù)
2.重點詞語注釋
[好勞動]勞動好手。
[任勞任怨]做事不辭辛苦,不怕別人埋怨。
[周濟]對窮困的人給予物質幫助。
[為富不仁]有錢而心狠,殘酷的剝削、壓迫窮人。
[聊敘]姑且談談。聊,姑且。
[不輟]不停。
[慰勉]安慰勉勵。
3.同義詞辨析
(1)悲傷悲慘
本課例句:"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
兩個詞都有使人感到傷心的意思。
主要區別:①"悲傷"側重于因心情不好而產生的傷感;"悲慘"側重于因為處境、遭遇而引起的傷心。②"悲傷"的傷心程度沒有"悲慘"重。
(2)哀痛悲痛
本課例句:"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
兩個詞都有傷心的意思。
主要區別:①意義上,"哀痛"比"悲痛"的程度更深。②"哀痛"多用于書面語而很少用于口語;而"悲痛"既可用于書面語,也可用于口語。
二、整體解讀
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第一部分,痛悼母親去世,引出對母親的回憶。】
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世代為地主耕種,家境是貧苦的,和我們來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實實的貧苦農民。
母親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八個,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里是多么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母親把八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可是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占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
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材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
佃農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親的聰明能于,也勉強過得下去。我們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趕上豐年,才能縫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它"家織布",有銅錢那樣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勤勞的家庭是有規律有組織的。我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里勞動。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一切生產事務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接著聽見祖父起來的聲音,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雖然在這樣的大家庭里,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這是樸素的階級意識,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她自己是很節省的。父親有時吸點旱煙,喝點酒,母親管束著我們,不允許我們染上一點。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一層,寫母親的勤勞儉樸、寬厚仁慈的高貴品質。】
但是災難不因為中國農民的和平就不降臨到他們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連年旱災,很多的農民饑餓、破產,不得不成群結隊地去"吃大戶"。我親眼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所謂官兵一陣兇殺毒打,血濺四五十里,哭聲動天。在這樣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難,僅僅吃些小菜葉、高粱,通年沒吃過白米。特別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壓佃戶,要在租種的地上加租子,因為辦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脅著我家要退佃,逼著我們搬家。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災,莊稼沒收成,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退佃搬家。】
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我念過私塾,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舉,以后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二百多塊錢,直到我后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
【送子讀書。】
光緒三十四年(1908)我從成都回來,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一年回家兩三次去看母親。那時新舊思想沖突得很厲害,我們抱了科學民主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守舊的豪紳們便出來反對我們。我決心瞞著慈愛的母親離開家鄉,遠走云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云南后,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
【同情革命。】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