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日報 作者:劉培 2007-08-17 10:15:24
近來,上海一些中學,或與老牌重點中學“聯姻”,或“投靠”在高校門下成為大學附中,這成為迅速改變學校面貌的捷徑。據了解,無論是畢業的還是在讀的學生,常發現自己曾就讀的中學已改名換姓。
這幾年國內學校正經歷著“改名換姓”的大潮洗禮。先是大學,而后波及中學、小學。一部分大學改名,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很多大學內部專業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以前蘇聯模式建制的“紡織學院”、“廣播學院”,的確不能很好地概括出學校變化了的新特征,理應給這樣的學校一個新的社會名分。但是,不可否認,還有一些學校“拉大旗,扯虎皮”,以為變個名字是改變學校面貌的“捷徑”。那些只把名字改掉,而名字所包含的意義大大超過了學校的實際水平,那就是名實不符,就是傳遞錯誤信息,就是對學生不負責!
上海這些中學,或者拉老牌重點中學之虎皮,或者“投靠”在名高校大旗之下,確實給社會這樣一個新印象:學校的名頭真響亮!中國自古就是癡迷于“名分”的民族,以致于胡適先生把中國的宗教稱為“名教”。名頭響亮,對學校絕對是天大的好事,正如報道所稱,“這么一改,不僅招生時家長趨之若鶩,而且那些原本教學質量、社會聲譽都欠佳的初中,在短時間內打出翻身仗。”但是,這些學校以為“名頭響亮”便大功告成了,那就大錯特錯了。
“正名”是我國一種源遠流長的社會思想,它認為:如果只有“名至”,而沒有“實歸”,那你就不配享有你的“名分”,名頭蓋過實體,那更是徒具虛名,沐猴而冠,受人奚落。所謂“正名”就是將原來那些“名不正言不順”的詞語變得“名至實歸”。所以說,利用華麗的名稱去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是符合中國人崇拜“名分”的“集體無意識”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你不能用這些“華詞高調”去忽悠人,利用人民的特殊心理去誆騙社會。所有改名的學校,包括上海那些“委身”名校的中學,應該認識到:暴得大名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名至實歸”,此后它們面臨的壓力也應該更大。如果不能做到“盛名之下”的實體性改變,那就是徒具虛名,就應該剝奪它本不該享有的“大名”,以免誤導社會。
在學校改名的大潮中,教育部門也應該健全“改名”游戲的規則,對“名分”的管理嚴格起來、重視起來,并加大對學校的“亂改名,亂投靠”等名實混亂現象的管理。這幾年,一些無良學校靠著“拉大旗,扯虎皮”的改名游戲,究竟誆騙了多少缺乏“內部信息”的學子和家長,恐怕只有那些“空殼學校”自己清楚!大名之下是猥瑣的“斂錢學校”。不應該讓這樣的學校利用中國人崇拜名分的特殊心理來實現所謂的“捷徑”。當然,改名并不是不可以,相反,改名確實是“生產力”,但是改名之后,學校應該意識到名分的壓力,做到“名至實歸”。
筆者希望,上海這些中學的變化,不應僅僅是名稱的變化。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