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網 作者:雷志華 2009-10-14 10:49:26
梁啟超先生曾經在《少年中國說》中振聾發聵地疾呼:“少年強則國強!”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教育都將是一個國家興旺強盛的根本所在。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無論是就學率還是教育質量,都取得了巨大成績。成績歸成績,這并不能掩蓋教育與時代要求之間的錯位窘境。
今年教師節前夕,溫家寶總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看望師生,并聽了5節課。溫家寶聽課后的講話10月11日公布,稱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提出樹立先進理念,沖破傳統束縛,改革辦學體制。
盡管專家們對于學校功能的表述汗牛充棟,但說到底無非就是“教書育人”四個字。2007年,胡錦濤主席鼓勵廣大教師們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努力干好本職工作。身為一線教師的我,有時候往往感到“靜心、潛心”只是一種奢望。這些年來,國家投以巨額資金興辦教育,教育界自身的改革亦是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實際上正如溫總理所尖銳指出的一樣: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問題面前需要理性地思考,為什么教育總是跟不上趟,我們的改革是實打實還是在避重就輕?
總理號召大家樹立先進理念,沖破傳統束縛,廣大教師尤其是教育決策者們應該用心反思一番。我們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但是為什么成效還不夠明顯?恐怕問題還是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自己身上。作為學校兩大功能之一的教書,表面上似乎緊跟時代潮流,實則是“新瓶裝舊酒”。我們批判應試教育,但卻又未能徹底革新舊有的一些規則及評價體系,教師們只能在夾縫之間喘息生存。無論你有多少創意,在職稱評審、中考高考面前都得低頭。雖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喊得很熱鬧,實際上現今教育界彌漫著一股模式單一、弄虛作假的風氣。譬如事關教師職稱評審的公開課,早已陷入了模式化的窠臼。課堂一定要用多媒體,環節要按部就班,說話要細膩溫婉……很多事情,人人都心知肚明,卻又心照不宣,這才是教育的最大危機。
教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本質上緣于該革新的不革新,該謹慎的卻又盲目冒進。常常見諸媒體的校園流血沖突,青少年犯罪案件,難道還不能促人警醒。我一直認為,任何人的天性中都存在著“規訓”與“張揚”的因子,只有兩者保持平穩方是健全的人格。以前的育人方式講究棍棒,過于嚴苛,現今則正在走向另一個極端。特別是在農村學校,家長往往對孩子的成長關愛不夠,或者管教失當,以致呈現一種“監管真空”狀態。教育專家們高呼:我們要向歐美學習,充分地讓學生張揚個性……學生的創造個性沒見多少,倒是“非主流”等偽個性泛濫成災。相較我國,歐美社會的法治環境、文化傳統、教育規則甚至是宗教氛圍都與我們大相徑庭。學校培養失敗,他們至少還可以通過健全的法治、宗教等方面進行強力制約。之所以出現教師“不敢管”,連批評權也需要教育部明文規定的無奈之舉,正是這些年教育“盲動”的后果。
比蒙昧更可怕的是心中明了卻又吶喊無門,這便是教育界的“鐵屋子寓言”。中國的教育改革,最大的病根在于缺失“求真的力量”,將一線教師排除在外,很多深層次的問題甚至被人為地“屏蔽”了。教育要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唯有改革之途可走,但關鍵在于怎么改,以誰為主體這一點。我想只有切實領悟貫徹溫總理講話中“結合中國的實際和國情”一語,教育大業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推薦閱讀:
揭秘中小學校長的十大丑態
北京初中生現狀--寫不完的作業睡不足的覺
人大附牛班主任:為什么在全班學生面前哭泣?
四中校長劉長銘:我們要用什么樣的心態面對錯誤?
語文教材"可笑"問題多:愛迪生真的救過媽媽嗎?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