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0 13:08:02
摘要:在國內某知名網絡BBS上,一旅居美國的網友特意描述了他兒子的暑假生活。美國孩子沒有暑假作業。在選擇自己的暑期生活時,這個初長成的小家伙很有主見,斷然拒絕了去暑期語言學校或西北大學的數…… |
暑假又來了。全世界萬萬千千的大學生、小學生、不大不小中學生,又迎來了一個漫長的相對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同的個人意趣,決定著他們選擇不同的方式度過這一段自由的時光。但真正決定他們選擇的,除去個人的取向之外,社會整體的環境、社會既成的標準、社會特定的渠道,則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直接決定著可供選擇的類型。
功利自由的美國同時在培育著未來主人的公共精神,浪漫瀟灑的法國在自由中培育著孩子自由的頭腦,勤勉刻板的日本將情操道德的養成視為孩子未來發展的基石……
在這個三伏酷暑降臨之時,希望我們的孩子也享有他們自己的暑假。
美國:培育孩子公共精神
在國內某知名網絡BBS上,一旅居美國的網友特意描述了他兒子的暑假生活。美國孩子沒有暑假作業。在選擇自己的暑期生活時,這個初長成的小家伙很有主見,斷然拒絕了去暑期語言學校或西北大學的數學和語文加強班。最后,他們選擇了“基督教青年會”(YMCA)舉辦的暑期學校,學費160美元。
學校內容不是信仰的灌輸,不是解題的法門,也不是其它技藝的學習,游泳、野餐、打球和漫步是每天的必修課。在這些極具娛樂色彩的課程之外,最有美國特色的,就是對青少年參加社會活動的偏重。這一周的活動項目包括參觀銀行和警察局、學做面包、到醫院去找照料病人、到湖邊去清理臟物且自己承包一段日后經常來這里清掃垃圾。
這些活動無益于我們所重視的各種技藝的習得,但孩子卻從中熟悉了社會歷練了自己,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培育起對社會的責任感,滋長出一種美國式的“私而有公”的精神,讓他在未來的個人進取和盡社會責任之間游刃有余。
這個孩子暑期的第一次社會活動是去“麻雀之屋”拔雜草。房子是一家人獻出來給那些失業且沒有居所的人住。現在住的這家是黑人。房主不但不要房租,而且還答應要幫助這家黑人找工作,兩年內一定得找到工作。找到后這家黑人就搬走,讓新人住進來。
美國是一個講求實用主義的國家,是一個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家,但美國并不缺乏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精神,尤其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社區事務。據統計,美國12歲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的人參加過各種義務服務活動,如在當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為無家可歸的人做飯等。
法國:啟發教育以人為本
法國從小學到初中,學生的書就放在學校里,沒有家庭作業,放學后的孩子們快活極了。法國公立圖書館系統完備,首都巴黎的各類博物館更是多如牛毛,在漫長的暑期里,學生們除隨父母旅游度假消暑之外,許多學生還利用這樣的自由時光,去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進行參觀學習,增長知識。18歲以下的人可以在這些館所免費自由出入。
法國各城市圖書館的借書證全市通用,這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方便,隨便到一個圖書館就可以閱讀、借書。
學校和家長組織孩子們旅游度假往往注重教育目的。最近,法國各地興起了工業旅游的熱潮,即各地方的工廠企業經過一些技術準備,每年假期時接待來自各地的參觀者,其目的是擴大企業自身影響,也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供了見習場所。譬如,法國葡萄酒享譽天下,因此不少中小學校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法國西部或南部的葡萄酒產地進行工業旅游,對法蘭西民族的歷史和傳統進行具體而形象的了解。
概言之,法國人注重教育注重文化內涵,但他們不是讓學生參加各種培訓班或加強班,而是在有些自由浪漫的實踐中,施行啟發性的教育。讓孩子增長見識,培育他們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日本:寓教于樂培養情操
日本中小學生暑假生活比較豐富。在升學同樣激烈的日本,許多學生利用難得的長假去野外游玩,觀察自然親近自然了解自然。教育主管部門在孩子的暑期活動中也充當一個積極組織者的角色,或者組織孩子參觀博覽會,或組織孩子進行發明創造比賽。
學生自我組織也很流行,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組織自發性俱樂部,體育類有網球、足球、羽毛球、爬山等,文化類有舞蹈、樂器等。每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一個俱樂部。有些學生還自發地組織起來一起到野外“合宿”,他們將在一周的時間內吃住在一起,活動包括泡溫泉、洗海水浴和在森林里散步等。這類俱樂部活動,猶如年幼小鳥在樹枝上的撲騰,對培養孩子組織能力、激發參與意識、培育集體合作精神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未來他們參與社會和政治打下最初的基礎。
正如日本一所高中的校長所說,一個人的素質有三個層次,最上面的層次是知識;中間的是情操;最下面的是意志。沒有好的情操和意志,僅有知識,依然可能成為一個不健全的社會人。而具備好的情操和意志,知識可以在成長過程中,從書本中和社會上逐步習得。因此,日本中小學暑期活動的目標偏重于陶冶和鍛煉學生的情操和意志。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