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1 12:40:17
摘要:孩子的興趣是需要引導的,如果你引導他,他可能就會對科技產生興趣,如果接觸不到、不去引導,孩子就有可能失去興趣。因此有時候,學生并非對科技沒有興趣,而是缺乏有人引導他去發掘科學技術的…… |
小蘇是望京南湖中園小學三年級學生,這天,他的父母特地請假陪他參觀改建一新的天文館。在支付了百來元門票后,小蘇徜徉在宇宙蒼穹的奇妙世界中。
像小蘇這樣,趁著寒假來天文館、科技館等科普博物館參觀的孩子為數不少,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學生的寒假生活被各類補習班包圍,或是到別的娛樂場所玩耍。正如中國科學院科普辦公室副主任丁穎表示,盡管這兩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被一直提及,社會也花大力氣組織各類科普活動,但仍有很多不足。
原因
教育體制讓科普教育讓路
由于我們仍然處于應試教育階段,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都把升學作為最主要的目標,和升學有關的事情比如參加數學、英語、物理等培訓班,學生愿意去,家長也愿意花錢。小學時的升學壓力不是很大,而進入初中、高中之后,一旦考試擺在這里,素質方面的要求就沒有像對待學業那么重要,因為它和升學沒有直接關系,是一種綜合素質的提高,所以才出現學校、家長因為升學而讓科技教育讓路的現象。
硬件軟件都不足
孩子的興趣是需要引導的,如果你引導他,他可能就會對科技產生興趣,如果接觸不到、不去引導,孩子就有可能失去興趣。因此有時候,學生并非對科技沒有興趣,而是缺乏有人引導他去發掘科學技術的神奇,體會到它的奧妙。丁穎提到,在她小時候,一放假,無論是父母單位、學校還是街道,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科學興趣班,現在這樣的班就很少了。雖然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三都有標準和大綱,但年級越高,這樣的課就越少。此外,我們的硬件條件不足,比如科技場館中的互動展品有限或陳舊,這就影響到孩子是否會喜歡你的展品,從而接受你所傳授的知識。如果科普的對象是小學生,完全灌輸的方法并不能吸引孩子,互動式的學習,才能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和興趣。這方面,我們還有待于提高。北京做得還算比較好,但也存在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現象。比如北京最好的學校,有專職的科學課教師、科學的教室、實驗室,而遠郊區縣的學校,可能根本沒有聽說過科學課,也沒有科學課老師。北京尚且如此,我國的一些不發達地區就不用說了。
科普教育施行者素質不高
雖然現在年輕的老師很多,但據有些專家、院士反映說,這些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還停留在20年前。一些老師對當代科技發展并不了解,一些科學家科研工作做得非常好,但如果要讓他把自己所做的工作講給公眾聽,他就做不到,或者說讓他寫一本科普書,給公眾看,他也寫不出。
專家觀點
科普教育需要從小潛移默化
王老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少部
科學認知屬于世界觀的認識,一個人如果沒有科學的觀念,談什么上語文、數學、英語課?科普教育中,有很多對人本身素質的培養,可能是別的課程做不到的,需要從小開始。
從小開展科普教育,除了能提升人本身的素質之外,還對國家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有關專家表示,現在科技飛速發展,每個國家都越來越離不開科學和技術。我國人口眾多,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社會需要一大批懂科學技術的專業人才。從小開展科普教育,不單單是為了增加青少年的科學知識,實際上也是為中國培養科技后備人才。
解決之道
政府應重視科普氛圍的培養
丁穎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的重視和社會上科普氛圍的培養,大家都要意識到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提供好的硬件條件和環境。“現在,國家是慢慢開始重視了,也投入了很多經費修建科技館、天文館,但是社會上的氛圍和意識似乎還未被觸動,這需要一個過程。”
組織科普教育志愿者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組織一大批有志于培養青少年科技興趣的志愿者,甚至是專職的工作人員,和社會上的熱心人士一起,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像現在單純靠學校來進行科普教育,其實也有局限。
從中科院來說,丁穎告訴記者,在今年他們想對中學教師進行培訓,因為這些老師接觸更高層次知識的機會并不多,他們打算讓研究所的專家做報告,講授一些各領域發展趨勢、最新成果,或者請老師來參觀科研活動,提高教師的水平,從而影響到孩子。
此外,中科院從1999年開始,每年都組織幾百名高中生到北京地區的研究所參加科研活動,有些學生到了高三可以寫成很好的科研論文。今年這個活動可能還會拓展到全國五個省市,讓更多的學生能接觸到正規的科研活動。
家長發言
讓孩子接觸科普知識有必要
于蘭英,孩子就讀小學五年級
我給孩子買了一本博物館通票,剛好放寒假,想想到哪里去都挺沒意思的,就帶著她跑跑天文館。我覺得讓孩子接觸一些天文方面的科普知識很有必要,能增加她的知識面和閱歷,你說老是死讀書也不是個事兒啊。孩子自己也挺喜歡科學的,買了好多書看。但光是她自己在看,學校里好像這樣的課特別少,一個禮拜頂多1-2節,碰到考試還沖沒了。
看科普書還是教科書是個矛盾
馬女士,孩子就讀初中一年級
孩子正在劇院里面看電影呢,我在外面等他,天文館的票價還是有點貴了,特別是兩個人過來。所以基本上我都讓他一個人去看,然后我聽他回來跟我說。我覺得讓孩子多拓展一下視野挺好的。雖然孩子只有初一,按說學業壓力不大,可我也挺矛盾的,中考、高考懸在那里,到底是讓他拼命讀教科書,還是讓他看些自己喜歡的科普書呢。
老師觀點
北京的科普資源應當被充分利用
何立新,北大附小科普老師
我們學校的科普活動主要是一些興趣小組,包括OM、電腦機器人,無線電測向、航海航模等。其實像OM這樣的活動,從幼兒園就可以開展,然后根據各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安排不同的、適合的內容。年齡不是問題,多小的孩子都可以開始科普教育,都是應該的、必要的。
因為學校活動的空間有限,我們學校參加興趣小組的人不是很多,2000多名學生中,能參加活動的只有100人。每年,我們都會組織全校性質的活動,參觀科技館、天文館什么的。
我在學校負責電腦機器人項目,感覺參加興趣小組的學生,明顯在科學知識、動手能力、創造能力方面比其他學生強很多,他們有的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中學之后還在參加類似的活動。
我感覺孩子在上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之后,升學的考慮肯定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們要參加各種補習班,這時候,科學活動就不太好開展了。
在北京來說,科普資源應該不算少了,如果完全能夠利用起來,學生應該能夠接受很好的教育,F在的確存在這種情況,除了學校帶孩子去參觀科普博物館,孩子自己就不太愿意去,可能也是因為門票比較貴,限制了相當一部分學生———他還不如花少一點錢去公園玩、打游戲機之類的呢。
學生聲音
到了天文館才明白
蘇麟,望京南湖中園小學三年級學生
我自己比較喜歡科學知識,在學校我參加了航模班。這次到天文館來,是我在電視上看到介紹,老師也給我們看過一些片段,很漂亮,我就讓爸爸媽媽帶我來看看。我覺得展館展出的東西都很形象生動,容易懂,雖然書上也有,但沒有太多的例子,看過之后印象不深刻,到了這里,我就全明白了。
科普劇場很震撼
蘭亦明,高中學生
聽同學說天文館挺好的,剛剛看科普劇場的時候,又是震動,又是水、氣,效果很逼真,片子里說的話,我記得也比較牢。對于科學知識,因為高中要會考,所以我死記硬背了一大通,考完之后,就差不多忘了。基本上,老師上課以念書為主,也沒給我們感性的認識,再加上平時運用得不多,所以基本上好像什么都沒學到。
國外經驗
社會各界扶持科普教育
其一,在國外,科學課程是很重要的一門支柱課程,配備專業的老師。所謂專業,是說科學課的老師本身有自己的專業背景,有的是碩士生、博士生,居然來為中學生上課。美國還有一個專業,是專門培養科學課老師的專業。相比之下,有些中國的老師并沒有受過科學背景的教育,更別提專業了。
其二,國外的學生能夠得到教育資源的途徑很多,學生們可以很容易地和科學家、科學院所、研究所取得聯系,并前去學習。
而給丁穎印象最深刻的科普經驗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一些大學畢業生選擇的職業是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包括科學互動、游戲、用肢體語言傳授科學知識。他們純粹出于興趣,并不怎么掙錢。對于這種事業,政府給予大力扶持,投入一定的資金,此外,社會基金會、組織也給予經費,讓從事科普工作的人高高興興地干活。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