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原創 2009-11-11 13:55:51
摘要:師:上一課(注:指正式上課前用20分鐘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同學們自讀了《愚公移山》,我檢查了一下,同學們學習得很好,老師非常滿意!現在我們先一起來把文章朗讀一遍,好嗎?……
《愚公移山》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一課(注:指正式上課前用20分鐘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同學們自讀了《愚公移山》,我檢查了一下,同學們學習得很好,老師非常滿意!現在我們先一起來把文章朗讀一遍,好嗎?
(學生齊聲朗讀全文。讀畢,有學生提出“亡”字錯讀了“wáng”,教師讓同學們共同訂正。)
師:下面請同學們提提看,在自讀中有什么問題。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師:誰會解釋這個“曲”字?都不會?那就請大家查字典。
生:(讀字典)曲,就是“彎曲的地方”。
師:嗯,這個解釋選對了。后面還舉了什么詞做例子?
生:河曲。
師:對。河曲就是黃河彎曲的地方。你們看,有些問題一請教字典就解決了。還有別的問題嗎?
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為什么這里用個“本”字?
師:嗯,這個問題提得好。誰能幫助這位同學解決這個問題?
生:因為太行、王屋二山后來搬走了,不在這個地方。
師:說得真好!這個“本”字是跟后文相呼應的。這個問題提得好,解決得更好,說明同學們能夠思前顧后地讀文章了。
(隨機指點讀文方法。榜樣取自學生,也許比空談方法效果略勝。)
生:“殘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師:噢,殘年余力,誰能解釋這四個字?
生:“殘年余力”是說老人力氣不多了。
師:好,意思講對了!這個“殘”字,我們來明確一下它的含義,好嗎?請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殘,就是“剩余的”。
師:“殘”跟“余”在這里意思是一樣嗎?
生:(齊生)一樣!
師:一樣,對了!愚公快九十歲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氣也有限。再請大家說說看,“以殘年余力”這個“以”怎么講?
生:用,因。
師:這樣解釋,在這里適用嗎?你說!
生:這里解釋“憑”好。
師:對,解釋“憑”好。“以”作“憑”講,文章里還有別的例子嗎?
(要求學生從課文中再找別的例子,促使學生舉一反三,把知識學活。下面找“之”字屬同一意圖。)
生:愚公妻子講的“以君之力”,這個“以”字用法一樣。
師:對!還有沒有問題了?
生:“出入之迂也”,這個“之”字不會講。
師:噢,這個“之”的用法可能沒有學到過,大概都不知道吧?
生:“之”是結構助詞。
師:講得很好!我以為沒有人知道了。是結構助詞,不過這個結構助詞用法有點特別,你們看,如果要翻譯這個句子,這個“之”字要不要翻譯出來?
生:(齊生)不要!
師:那怎么譯法?
生:出出進進都要繞遠路。
師:講得對!你們看前面還有沒有同樣用法的“之”字?
生:“北山之塞”的“之”,用法一樣。
師:找對了!同學們還有別的問題嗎?(稍頓)沒有問題了?很好,說明大家都懂了。你們看,許多問題大家一起來思考,不是都解決了嗎?這說明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努力是能讀懂這樣的文章的。(趁勢給以鼓勵,既是總結上面的活動,更是為了進一步活動的需要。)現在,老師來問你們一些問題,看大家真的讀懂了沒有。這篇寓言共寫了幾個人?我們先來把它們列出來,大家一起說,我來寫,好不好?(從列人物表開始,使學生覺得入門不難。)
(學生們紛紛提出,黑板上最后出現了一個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
師:我們先來熟悉一下這個人物表。大家說說看,這個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
(學生紛紛答,有人說“九十歲”,有人說“九十不到”。)
師:到底是九十,還是九十不到?
生:(齊聲)不到。
師:不到?從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個“且”字。
師:且,對!有的同學看書仔細,有的同學就有些粗心。那么,那個智叟是年輕人嗎?
生:(齊聲)老頭。
師:怎么知道?
生:(齊生)“叟”字呀!
師: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頭子。那么,那個遺男有幾歲了?
生:七八歲。
師: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從“齔”字知道。
師:噢,齔。這個字很難寫,你上黑板寫寫看。(生板書)寫得很好。“齔”是什么意思?
生:換牙。
師:對,換牙。你看這是什么偏旁?(生答:“齒”旁。)孩子七八歲時開始換牙。同學們不但看得很仔細,而且都記住了。那么,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
(“他爸爸肯讓他去嗎?”此問的本意在于了解學生是否掌握“孀妻”、“遺男”二詞,問在此而意在彼,謂之“曲問”。前面問“愚公有多大年紀?”“智叟是年輕人嗎?”都是曲問的例子。問題“拐個彎”,容易激發思考的興趣。)
(生一時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沒有爸爸!”)
師:你們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婦的兒子。孀妻就是寡婦。
師:對!遺男是什么意思?
生:(齊生)孤兒。
師:對了!這個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媽媽。你們看書的確很仔細!再請你們計算一下;這次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五個人。
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一個愚公,一個遺男,還有他的三個子孫。
師:三個什么樣的子孫?
生:三個會挑擔的,“荷擔者三夫。”
師:你們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參加了呢?
生:“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是愚公率領了子孫去的。
師:啊,講得真好!那請你再說說看,“遂率”前面省略了一個什么句子成分?
生:主語。
師:主語應該是什么?
生:愚公。
師:好!愚公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主語補出來,人數很清楚,一共五個人。(計算人數,既是了解文章內容的需要——人少而移山,更見任務之艱巨——也是為了落實古漢語“主語省略”的常識。)人物我們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這個寓言寫了一件什么事?(由人而及事。但事在人為,知“事”正是為了識“人”。)
生:(齊聲)移山。
師:這件事做起來難嗎?從文章里找出句子來說明。
生:很難。文章里有“高萬仞”、“方七百里”兩句。“高萬仞”就是很高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方圓面積七百里。山又高又大,很難移。
師:說得很好。移山的任務越艱巨,就越能顯示出人們不同的精神面貌。(認識人們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軸心”所在,也是整個教學設計的“主心骨”。)接下來讓我們根據這張人物表上出現的人物,來看看他們對待移山這件事的不同態度。文章里有兩個人講的話差不多,你們看是誰啊?
生:愚公妻和智叟,他們兩人的態度差不多。
師:差不多吧。好,我們就先把他們兩個的話一起讀一遍吧,比較比較,看看兩人的態度究竟是不是一樣。(“疑似之跡,不可不察”,教學中此類比較,最易激活學生的思維。)
(學生朗讀)
師:想一想,他們的態度一樣嗎?
生:智叟講愚公很笨,太不聰明了。愚公妻沒有講。
師:你再說說看,智叟講的這個句子是怎樣組織的?
生:倒裝的。
師:那么不倒裝該怎么說呢?
生:汝之不惠甚矣。
師:你知道為什么要倒裝嗎?
生:強調愚公不聰明。
師:對,把“甚矣”提前,強調愚公不聰明到了極點。這句話愚公的妻子是不講的。這里有一點不同。(不同之一:對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實“倒裝句”知識。)我們再來看一看稱謂,愚公妻稱愚公什么?
生:(齊聲)君。
師:那么智叟稱愚公——
生:(齊聲)汝。
師:這兩個詞有區別嗎?
生:“君”表示尊重,“汝”很不客氣。
師:嗯,好!我再把這個“汝”簡單地講一講。長輩對小輩,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輩之間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智叟叫愚公為什么用“汝”啊?
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為他覺得愚公笨。
師:對,這是又一點不同。(不同之二:對愚公的稱謂不同。落實古漢語中稱謂的常識。)還有什么不同嗎?
生:還有兩句講得不一樣。愚公妻說:“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說:“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師:不一樣在什么地方?
生:愚公妻說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樣;智叟說連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動,有點諷刺的意思。
師:啊,講得好。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
生:小草。
師:請你把這個解釋用到句子里去講講看。
生: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小草。
師:對,一棵小草也毀不了,這是一種什么語氣?
生:輕蔑。
師:對,輕蔑的,這跟愚公的妻子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看,這里又有不同。(不同之三:對愚公的態度不同。落實“毛”字含義。)還有“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樣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話里多一個“其”字,這里有什么不同?
生:智叟的話語氣比較強,用個“其”字,有點強調愚公沒有用。
師:講得好。(不同之四:對愚公說話的語氣不同。落實“其”字用法。)最后還有一句不一樣,是哪一句啊?
生:且焉置土石。
師:這句話怎么解釋?
生:把土石放到哪里去?
師:“焉置”的“焉”字怎樣解釋?
生:疑問代詞,哪里。
師:對,不過這句里的“哪里”放到“置”的前面去了,“焉置”就是“置焉”,放在哪里。愚公妻有這個問題沒解決,后來這個問題解決了嗎?
生:解決了。
師:怎么解決的?
生:大家說“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
師:他妻子提出這個問題來說明她對移山是什么態度?
生:關心。
生:擔心。
師:關心又擔心,兩人都講得對。她關心這個技術問題怎么解決;還對老頭子有點擔心,快九十的人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擔心嗎?智叟呢?“嘿,你這個笨老頭,一根小草也毀不了的人,想去移山,瞧你有多笨!”兩人一樣嗎?不一樣。(不同之五:對愚公的心理不同。落實“焉置”的含義。)現在請你們再在文章里找出兩個字來,把兩人的態度分別用一個字說明一下。先說愚公妻,好,你說!
生:獻……
師:獻什么?
生:疑。
師:對,獻疑。她對能不能移山只是有疑問。那么智叟呢?
生:笑。
師:對!笑,笑而止之。一個笑字帶有什么樣的感情,大家想想看。
生:諷刺。
師:請在這個“笑”字前面加一個字,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不僅僅是組詞訓練。)
生:譏笑。
師:對了。一個是“疑”,一個是“笑”。你們看,本來大家認為他們的態度差不多,但仔細比較、分析一下,就發現差別了。所以你們讀書要常把看起來差不多的詞句拿來比較比較。這個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樣的,就不看了。要動動腦筋,多想想。(以“疑”、“笑”總結兩人態度,著眼于培養概括能力。)
我們再來看看另外幾個人。那個遺男對移山的態度怎樣?
生:高興。
師:怎么知道?
生:跳,跳往。
師:對了,跳跳蹦蹦地去移山,很高興。他雖然年紀小,但是人小——
生:志氣大。
(體會“跳”字的感情色彩。)
師:對,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氣。那么愚公子孫的態度怎么樣?
生:贊許。
師:贊許,你是從那個“許”字上看出來的吧?再想想,當時大家表示贊許的場面是怎樣的?
生:熱鬧的。
師:怎么知道?
生:雜然。
師:這兩個字什么意思?
生:紛紛地、七嘴八舌的樣子。
師:還有當愚公妻提出疑問的時候,子孫們怎樣?
生:雜曰。
師:什么叫“雜曰”?
生:議論紛紛地說。
師:看,這個“雜“字很準確地寫出了子孫們紛紛贊同的場面。(體會:“雜然”、“雜”對描繪氣氛的作用。)上面幾個人,對移山有堅決擁護的,有疑問的,有反對的。現在時間到了,請大家下課以后想一想:“愚公”就是“笨老頭”,他究竟笨不笨?
(以上為第一教時)
師:同學們大概想過了,愚公究竟笨不笨?
(先討論其他人物對“移山”的態度,故意留下愚公。主角登臺,必須安排專場演出。“愚公笨不笨”,有極強的思辨性,教學對象又是初一學生,能否討論出結果來,全在教師如何引導。)
生:不笨。
生:笨是有點笨,不過有點精神。
師:嗯,大家自由發表意見,這就好。其他同學的意見呢?還有,我們說愚公笨,或者不笨,都要從文章里找根據,不能憑空想。
生:不笨。
師:你說說理由。
生:愚公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從這些話里看出愚公不笨。
師:噢,他有意見。
生:有點笨。
師:理由呢?
生:愚公有不怕困難的精神,但不能運用科學道理。
師:其他同學也發表意見。
生:不能說他不能運用科學道理,因為那時還沒有大吊車。
師:你們看,現在我們分成兩派了,一個是笨派,一個是“不笨派”。(問幾個同學)你們是屬于哪一派的?
生:不笨派。
師:(問另一學生)你呢?
生:笨派(笑聲)。
(劃分兩“派”,為了樹立“對立面”,激發思辨的興趣。)
師:剛才我說過,無論說愚公笨還是不笨,都要根據文章。(“手不離書,言必有據”。既是學習習慣的培養,又是思維、語言訓練的要求。)現在讓我們把前前后后有關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結論,怎么樣?先看看引起愚公移山的動機是什么?
生: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師:請你解釋一下。
生:苦于北山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
師:說得對。就是說,愚公所以要移山,是因為他“痛感迂、塞之苦”(板書)。(一看移山動機:痛感迂、塞之苦。)那么山移掉了有什么好處呢?愚公想過沒有?
生:移了山,那就可以“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師:你也解釋一下。
生:指通,就是一直通到。可以直通豫州之南,達到漢水南岸。
師:對!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愚公清楚地知道移山的好處,用一句來概括,叫做“確知移山之利”(板書)。(二看移山目的:確知移山之利”)這說明他做事目標很明確。還有,剛才有同學提出的他那段回答智叟的話,你們覺得這段話講得好不好?
生:好!
師:好?好在哪里?你說!
生:這段話有力地駁回了智叟的“笑而止之”。
師:嗯,的確駁得很有力,念起來很有勁的。我們來念一念,體會體會,好嗎?
(學生念:“北山愚公長息曰……何苦而不平”幾句。)
師:好,就念到這兒。你們感到這段句子寫得怎么樣?
(語感的體會比語法分析更重要。)
生:有力。
師:你們找找原因看,為什么會造成有力的感覺?句子組織有什么特點?
生:瑯瑯上口。
師:嗯,講得很有道理。為什么瑯瑯上口呢?
生:前面一句最后一個字和后面一句第一個字相同。
師:哎,他找到了特點。你們看: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后面一個固字頂著前面一個固字,你們知道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嗎?
生:一句頂一句,顯得語氣加強。
(語感出來了。)
師:對,下面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生: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師:對,這段話寫得特別有趣,一句頂一句來寫,顯得子子孫孫,綿延不絕。最后總結一句,那一句是——
生: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師:什么叫“無窮匱”?
生:沒有窮盡。
師:是呀,愚公的志氣,愚公移山的決心,愚公移山的行為,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地啃這兩座大山。下面還有一句話,一轉顯得特別有力,那一句?
生:而山不加增。
師:對,這里的“加”字我講一講,“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裝。這一句話一轉特別有力,最后自然引出了一個結論,哪一句?
生:“何苦而不平?”
師:對,這句是水到渠成,很有說服力,很有道理,智叟能回答嗎?
生:亡以應。
師:如果用一個成語來回答,叫做——
生:啞口無言。
生:無言以對。
師:都對。“無言以對”更符合“亡以應”的意思。為什么智叟“亡以應”?因為愚公講出了一個很普通的道理,做了一道簡單的算術加減法;很普通,但很在理。從這里可以看出,愚公不僅痛感迂、塞之苦,確知移山之利,而且還“深明可移之理”(板書)。(三看移山的可能:深明可移之理。至此,“愚公不愚”的結論已隱含其中。)可見愚公移山不是一次盲目的行動,他是考慮得很周到的。現在我們可以來解決愚公笨不笨的問題了。你們想,一個笨的人能這樣考慮問題嗎?恐怕不可能。那為什么智叟說他笨呢?我想先給你們講個事。我們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車售票員,對待乘客非常熱心,是個學雷鋒的標兵,《文匯報》上登過他的照片。很多人都寫信表揚他,說他服務好。但也有些小青年說這個服務員“戇頭戇腦”,這是我們上海方言,就是傻里傻氣。這是什么道理?還有雷鋒,有些人不是也叫他——
生:(齊生)傻子!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道理啊?你說。
生:有的人是從為自己的角度來看的,就說他是傻子;有人是從他為集體做好事來看,感到他是好的。
師:哦,講的真好!就是說要從什么角度看問題了,用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來看待這樣一件事。這位同學的觀點你們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介紹學雷鋒標兵,為了引導學生從更高層次理解“愚公不愚”的道理,不能算生硬聯系,空洞說教。)
師:好。那讓我們回到本題上來,再來看看老愚公。他做的事看起來好像是很傻的。他要移山,可他已經多大年紀了?
生:就要到九十歲了。
師:這么大年紀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嗎?
生:看不到。
師:這一點愚公自己也知道,你們看,他是怎么說的?
生:“雖我之死”。
師:你解釋一下好嗎?
生:即使我死了。
師:這里的“雖”為什么不解釋為“雖然”?
生:“雖然”,說明他已經死了。
師:對,這里要用個假設的意思。可見愚公移山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山的。他自己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嗎?
生:(齊聲)享受不到!
師:這看起來似乎有點傻了,對不對?但我們用另一種觀點來看,用什么觀點呢?(一學生插話;為子孫……)啊,很好,請你講下去,為子孫什么?
生:為子孫后代造福。
師:哎,講得真好,同學們都講得這樣好,真叫老師高興!我們如果用“為子孫后代造福”的觀點去看愚公,他不僅不笨,而且還不是一種小聰明,而是……
生:(接話)大聰明!
師:對了!有句成語就叫“大智大勇”,還有一句成語也許你們還不知道,叫做“大智若愚”(板書)。你們看看,這個成語誰能解釋?
生:大聰明的人看起來很像愚蠢的。
師:為什么?知道嗎?
生:因為他有遠見,深謀遠慮。
師:對了,他看得比別人遠,想得比別人多,別人說他笨,是因為——
生:不了解他。
(以“小聰明”作引子,學生自然得出“大聰明”的結論,由此引出“大智大勇”、“大智若愚”一串連鎖的詞語。“愚公笨不笨”的討論,最后結穴于“大智若愚”的認識。學生尋求答案的過程,正是對課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詞句逐一落實的過程。教者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語文訓練。務必引導學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師:是啊,有些看得比較近的人,不了解他,就說他笨。其實愚公笨不笨?不笨。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智叟這個“聰明老頭”聰明嗎?
生:不聰明。
師:那為什么他叫“智叟“?你說。
生:他自作聰明。
師:嗯,自作聰明。這種聰明是大聰明嗎?
生:是小聰明。
師:對,小聰明。這種愛耍小聰明的人,喜歡占點小便宜,沒有遠見,這種人我們上海叫他“小乖人”,智叟就是“乖老頭”。接下來我們把文章最后一段讀一遍,來繼續思考一些問題,好嗎?
(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文章。)
師:里頭有個“厝”字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字同哪個字相通?
生:措,措施的措。
師:什么意思?
生:放置。
(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文章。)
師:對。讀了這一段,我有個問題:有人說這個故事到最后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山搬走的,這樣看起來,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
生;不同意!神仙搬山是因為愚公感動了上帝。
師:噢,有道理。
生;還有,操蛇之神他已經怕愚公了。
師:為什么怕?
生:怕他不停地挖,把山挖平了。
師:對。那么看,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恰恰是寫出了愚公挖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同學們很會動腦筋,我很高興。同學們對文章的內容理解得很好。現在我們再把文章從頭至尾讀一遍,要求大家仔細體會,尤其是智叟和愚公對話的話,要把兩個人說話的不同語氣讀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
師:讀得很好。這篇文章經過大家的認真思考,共同探討,同學們學得很好。現在我們當堂來完成一些作業,希望同學們應用學到的知識,很好地完成作業。下面我們先拿來一段文章請同學們口頭來講講看,看能不能把文章的意思準確地講出來。選最精彩的一段來講好嗎?大家看選哪一段?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那一段。
師:對。這一段好。誰自告奮勇地來講一講?這里也要有一點大智大勇,我們看誰第一個勇敢地舉起手來。啊,這位同學要起來講了,大家聽好。
(學生一人起來邊讀邊解釋。略有幾處小錯誤,全班共同訂正。)
(文章關鍵處,再重錘敲打一下。)
師:好,講得真好,老師很滿意。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作業,請同學們解釋一個虛詞。“有子存焉”,這個“焉”字會解釋嗎?好,你說。
生:在這里。
師:真好,這位同學講對了,“在這里”,“于此”,或者叫“于是”、“于之”都行。這個“于”是什么詞?
生:(齊聲)介詞。
師:“此”呢?
生:(齊聲)代詞。
師:“有子存焉”,就是“有兒子活在這里”。你們找找看,這篇文章里還有這樣用法的“焉”字嗎?
生:“無壟斷焉”。
師:請你解釋一下好嗎?
生:,沒有山崗高地阻絕在這里。
師:對了,講得好,你們看,這個詞既是介詞,又是代詞,兼有兩種身份(板書“兼”字)。為了便于記憶,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它什么呢?
生:兼詞。
師:為什么叫兼詞?
生:兼有兩種的意思。
師:兼詞,這個名字起對了。記住,“焉”字除了作代詞、語氣詞外,還有兼詞的用法。這種兼詞在這篇文章里,除了“焉”字以外,還有一個,看誰讀得細心,能把它找出來。
生:“諸”。
師:嗯,找對了。怎么解釋?
生:之于。
師: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字。它是“之于”在兩個字的合音,大家讀得快:之于——諸。你看,快讀就成了“諸”,,慢讀就成了“之于”。我們來解釋一下,“投諸渤海之尾”,這怎么講?
生:就是“投之于渤海之尾”。
師:“投之”的“之”指的是什么?
生:(齊生)土石。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好。我們在這篇文章里學到了兩個新的虛詞,就是兩個兼詞。我們就要記住。最后,我們再來做一個作業。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資料發下來之后,請大家加上標點。(發資料)我請位同學把這段話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學在下面加標點,待會兒請同學到黑板上加,劃出的一些詞句要能解釋。(學生板書)
甲乙兩生共讀《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長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蓋為子孫造福,非自謀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觀之,必謂愚公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觀之,則愚公實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應。生乙復曰:“今欲變吾貧窮之中國為富強之中國,其事之難甚于移山。若我十億中國人,人人皆為愚公,則山何苦而不平?國何苦而不富?”生甲動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說明:這段文字在發給學生時沒有標點)
(這道練習題設計的意圖是:把課文的部分詞句編寫進去,使學生能在一個新的語言環境中辨認它們,以收知識遷移之效)
師:請同學們先在紙上做,等會要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加標點。看誰先做好,爭取第一個到黑板上點。
(學生做練習。后來有兩個學生上黑板加標點。基本做對了,少數幾個點錯了,全班討論訂正。在討論標點的同時,由同學解釋劃出的句子,講得都很正確。)
師:同學們點得很對,講得也很好,說明大家能夠應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了。現在我們想一想,這一段話里面,你覺得哪一句最重要?
生:“若我十億中國人,人人皆為愚公,則山何苦而不平,國何苦而不富?”
師:你為什么覺得這句話很重要?
生:現在我們建設祖國,就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師:對了,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這就是我們讀了這篇文章以后應該受到的教育。我們要不要做乖老頭?
生:(齊生)不要。
師:對。乖老頭自以為聰明,無所作為。我們要學習愚公的精神;或者呢,就學習那個京城氏的孩子,跳往助之,高高興興地去為四化出力。同學們,我們上了兩節課,大家學得這樣好,老師教得很愉快。你們呢?
生:很愉快。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