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20 11:23:04
摘要: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應用抗癌藥物(又稱化學療法)。采用的治療方案按白血病類型及特征不同而有所不同。醫生會根據定下的治療方案把抗癌藥物以口服和注射(靜脈、皮下或肌肉注…… |
兒童惡性腫瘤指年齡范圍≤14歲,青少年惡性腫瘤指年齡范圍15歲-19歲。美國兒童惡性腫瘤發生率為:14/10萬,青少年惡性腫瘤:20/10萬,即:15歲以下兒童每476人中1人發病,0-19歲則為每333人中1人發病。兒童惡性腫瘤是15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之一,僅次于意外事故,排列第二。兒童惡性腫瘤集中在造血系統、中樞和交感神經系統、間葉組織;多源于胚胎殘留組織和中胚層,從未成熟的細胞發生,少見上皮來源的腫瘤。常見的兒童腫瘤為白血病、腦瘤、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軟組織肉瘤、骨肉瘤、尤文氏肉瘤、視網膜母細胞瘤、惡性畸胎瘤等。
自從上世紀60年代早期采用有效的化學治療以來,兒童白血病和實體瘤的治愈率已獲得明顯改善。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進步,目前,采用標準的治療策略和治療方案,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可獲得70%以上的治愈率;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可獲得40%左右治愈率,采用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可達60%;霍奇金病治愈率已達80%;非霍奇金淋巴瘤也達70%以上。實體腫瘤通過多學科的綜合治療治愈率可達60%以上。
以下簡述各種常見兒童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方法和治愈率。
兒童白血病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兒童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生率位于兒童惡性腫瘤第一位。隨著醫學研究不斷發展,兒童白血病的治愈率已獲得明顯提高。
過量的輻射(如原子彈爆炸或核電廠意外)、致癌的過濾性病毒或藥物可能與白血病的病因有關。此外,唐氏綜合征兒童患此病的機會也較高。然而,大多數白血病兒童的發病原因不明。
常見的兒童白血病可分為以下三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ALL)約占患者總數的80%;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或稱急性髓性白血病(簡稱AML)約占患者總數的15%;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CML)約占患者總數的5%。
[癥狀]
白血病細胞在骨髓中不斷分裂,影響骨髓的正常功能,同時還隨著血液循環,蔓延至全身。
常見的癥狀有:
1、易受細菌或病毒感染,持續發燒。
2、貧血而引起的臉色蒼白,精神疲倦。
3、手腳出現瘀斑,容易流牙血和鼻血。
4、頸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淋巴結腫大,腹脹、腹痛、肝臟及脾臟腫大。
5、骨痛、關節痛。
6、食欲不振、身體消瘦。
[診斷]
需要進行下列檢查以確定診斷:
1、血常規檢查:檢查血細胞數目是否正常和是否有白血病細胞。
2、骨髓檢查:于盆骨或胸骨處抽取骨髓腔內的骨髓液進行化驗。如發現骨髓中有大量白血病細胞,便可證實孩子患上白血病。
3、腦脊液檢查:檢測白血病細胞是否已擴散至中樞神經系統。
4、X光檢查:胸部X線檢查白血病細胞有無侵犯縱隔淋巴結和肺。
5、生化檢查:檢驗血電解質、尿酸、腎功能及肝功能。
[治療]
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應用抗癌藥物(又稱化學療法)。采用的治療方案按白血病類型及特征不同而有所不同。醫生會根據定下的治療方案把抗癌藥物以口服和注射(靜脈、皮下或肌肉注射)等方式進行。同時需要鞘內化療,即注射化療藥物到腦脊髓腔內預防腦膜白血病的發生。除了化學治療之外,部分患者可能需在頭部進行電療(又稱放射治療)。整個療程需時兩至三年。
急性髓性細胞白血病單靠化學療法來治療復發的機會很大,因此如果患者有白血球類型吻合的兄弟姐妹,由他們捐贈骨髓進行骨髓移植手術,那么痊愈的機會便會大為提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采用骨髓移植手術來治療,成功機會也很高。此外,格列衛(ST-1571)或干擾素也可發揮一定作用,不過其長遠效果仍有待研究。
[治愈機會]
采用化學療法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愈機會約為70%;同樣的療法,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愈機會為30%。以骨髓移植來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愈機會為60%。
兒童惡性淋巴瘤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組織及淋巴結的惡性腫瘤。發病率位于兒童惡性腫瘤的第三位。淋巴瘤可分為兩大類: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一)霍奇金病
[癥狀]
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原發于頸部、腋下或腹部。60%的兒童有前縱隔、氣管旁和肺門淋巴結腫大。由于縱隔腔淋巴結腫大,壓迫支氣管,引致咳嗽和氣喘。發燒、疲倦、皮膚痕癢、夜間出汗和體重減輕。
[診斷]
1、血液檢查:血常規、血沉、肝腎功能等。
2、超聲波、胸片或胸部及腹部CT掃描:了解腫瘤有無侵犯縱隔、腹部淋巴結、肺和肝脾。
3、淋巴結組織病理檢查:取淋巴結活檢,明確診斷,同時進行病理組織學分型。
4、骨髓穿刺檢查:了解腫瘤細胞有無侵犯骨髓。
5、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臨床分期,明確疾病處于早期或晚期。
[治療]
根據臨床分期采用適當的治療方案:
1、化學療法: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通常使用多種藥物作聯合治療。
2、放射治療:對化療后殘留腫瘤部位或原巨大腫塊部位進行放療。
[治愈機會]
大約80%患者可獲得治愈。如果疾病復發,需再接受治療。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這種腫瘤在病理、擴散方式和治療反應等方面都與霍奇金病不同,通常在診斷時已經廣泛擴散,因此治愈機會較霍奇金病低。
[癥狀]
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原發于頸部、腋下或腹部。由于縱隔腔淋巴結腫大,壓迫支氣管,引致咳嗽和氣喘。由于腹腔淋巴結腫大,引致腹痛及腹脹。發燒、皮膚痕癢、體重減輕、貧血、容易出血。
[診斷]
1、血液檢查:血常規、血沉、肝腎功能等。
2、超聲波、胸片或胸部及腹部CT掃描:了解腫瘤有無侵犯縱隔、腹部淋巴結、肺和肝脾。
3、淋巴結組織病理檢查:取淋巴結活檢,明確診斷,同時進行病理組織學分型。
4、骨髓穿刺檢查:了解腫瘤細胞有無侵犯骨髓。
5、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臨床分期,明確疾病是處于早期或晚期。
[治療]
根據不同的病理類型,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治療療程。如淋巴母細胞性淋巴瘤,采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方法,療程需要2年。如彌漫性大細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治療6個療程(4~5個月)。采用聯合藥物化學療法,口服和注射(靜脈、皮下或肌肉注射)等方式進行。同時需要鞘內化療,即注射化療藥物到腦脊髓腔內預防腦膜白血病的發生。
[治愈機會]
根據腫瘤的分類和分期,采用現代標準治療方案,早期病人治愈率可達80-90%;晚期病人大約70%。
橫紋肌肉瘤
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癌病,約占所有兒童癌癥的5%。這種病源自肌肉細胞,普遍生長在頭、頸、盆骨或手腳等部位。較常在男孩子身上發生,通常影響二至六歲的兒童。
[癥狀]
癥狀不一,視乎腫瘤生長的位置而定。最常見的明顯癥狀是腫脹,可能在孩子的頭、眼、面頰、頸、胸或手腳上出現;也有些癥狀是鼻和耳出血,而女患者可能有陰道出血現象。如癌長在膀胱一帶,可能導致排尿困難。
[診斷]
1、活組織檢查:可診斷出橫紋肌肉瘤及進一步行病理組織學分型
2、血常規和生化常規檢查:了解病人一般狀況。
3、抽骨髓:了解骨髓有無腫瘤侵犯。
4、胸部X光檢查、CT掃描、骨骼掃描等:明確有無肺轉移或其他內臟器官轉移;了解腫瘤侵犯的
范圍和部位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確定臨床分期。
[治療]
早期較小的腫瘤,先行手術切除。較大的腫瘤和生長在較難切除部位的腫瘤,醫生會先以化學療法縮小腫瘤的體積,然后才進行手術。手術后再放療和化療。有些腫瘤生長的部位手術難以切除,只用化學療法和放療也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治愈機會]
大約60%患者能夠完全治愈。如果腫瘤沒有擴散,治愈率會更高。晚期病人腫瘤擴散,治愈率低。
尤文氏肉瘤
尤文氏肉瘤家族包括:骨尤文氏肉瘤、骨外尤文氏肉瘤、原始神經外胚層瘤(PNET)和Askin’stumor(胸壁PNET)。好發青少年,大部分尤文氏肉瘤發病于骨骼,常見的發病部位是大腿骨、盆骨、腓骨、脛骨、上肢骨和脊柱。也有少數病例源于骨骼以外的組織,如:頭頸、四肢、腹膜后和盆腔。本病較容易擴散到肺、骨/骨髓。
[癥狀]
最常見的癥狀是患處骨骼出現腫痛,腫脹的部位可能像發炎般發紅發熱,而且會迅速增大。腫瘤若侵犯神經系統,病人的患肢會感到無力及麻木。在嚴重的情況下,受腫瘤影響的骨骼還會折斷。
尤文氏肉瘤的發病癥狀取決于受癌細胞影響的原發部位。癌若侵犯肋骨,患者可能會出現肺積水;癌若侵犯下頜骨,患者的頰和唇會感到麻木;若牽連脊椎,患者的下肢會感到無力及麻木。全身癥狀表現為疲倦、體重下降、間歇性發燒等。若為骨外尤文氏肉瘤或原始神經外胚層瘤則出現相應部位的軟組織腫塊及壓迫癥狀。
[診斷]
1、基本血液檢驗:評估身體主要功能的狀況。
2、X光檢查及CT或核磁共振掃描受癌影響的骨骼:檢查腫瘤的局部侵犯范圍。
3、肺部X光、腹部B超或胸腹CT掃描:檢查肺部和內臟器官有無轉移性腫瘤。
4、同位素骨掃描:檢查腫瘤有無轉移至其它骨骼。
5、骨髓活組織檢驗:檢查骨髓有無轉移性腫瘤。
6、腫瘤活組織檢查及將樣本作詳細病理檢查:確定診斷。
[治療]
治療的兩大目標是控制腫瘤及保持身體器官的功能。個別腫瘤的處理方法也是按這兩個目標實施的。目前醫學界公認醫治尤文氏肉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學療法,并且輔以放療或外科手術。
化學療法的目的是消滅擴散了的癌細胞及將局部性腫瘤縮小。化學療法是整個療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它能大大提高治愈的機會。
施行放療或外科手術通常是要確保腫瘤受到局限。放療通常較外科手術可取,因為它不會引起像手術后所帶來的缺陷。外科手術的目的,是切除通常無法醫治的骨折。長在幼童膝蓋或以下位置的腫瘤,一般采用外科手術切除。有時在特別情況下,由于手術所導致的功能缺陷不嚴重,醫生也會決定施行切除腫瘤手術。
[治愈機會]
化療聯合放療/手術,使早期病人獲得60-70%的5年生存率。晚期病人的治愈率獲得改善。
骨肉瘤
骨肉瘤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原發性骨癌,占所有兒童癌癥的5%。大部分患者的年齡位于10~25歲之間。骨肉瘤主要在長骨骼上發源。最常見的原發位置是膝蓋附近、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以及肱骨上端。骨肉瘤會局部破壞骨骼,并且侵蝕周圍的軟組織,然后沿著骨髓腔擴散。很多時候,癌細胞會在血液中擴散,最常見的擴散部位是肺和其他骨骼。
[癥狀]
常見的不適是局部疼痛。身體檢查會顯示患處輕微腫脹,及骨骼上有軟組織硬塊,但鄰近的關節沒有積水,而關節的活動亦正常。在一些病例中,腫瘤會破壞骨骼,使骨骼容易折斷。
[診斷]
診斷的步驟可包括下列各項:
1、血常規和生化檢查了解身體各項重要機能的一般狀況。
2、患處的骨骼X光檢查、CT或核磁共振掃描:評估腫瘤局部蔓延的程度。
3、肺部X光及CT掃描檢查:觀察腫瘤是否已擴散至肺部。
4、骨骼同位素掃描:評估腫瘤局部蔓延的程度及有無其他骨骼轉移。
5、腫瘤活組織檢查:確定診斷。
[治療]
骨肉瘤的治療方法包括化學療法和外科手術。以前一貫的做法是切除受癌影響的肢體。近年來,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現已能進行保留肢體的手術,既可安全地切除腫瘤,又不需截肢。這種外科手術并非人人適用,如果腫瘤的范圍太廣、或患處骨骼受感染、或病人年紀太輕而受腫瘤影響的是下肢,那么就不宜進行保留肢體的手術。
手術前的化療使腫瘤縮小有利于保肢手術和了解腫瘤對化療的敏感性。手術后化療預防腫瘤復發和轉移。
在接受切除肢體或保留肢體手術后,患者需進行一套精心策劃的康復計劃,使肢體機能恢復原狀。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適應義肢,回復一切正常活動,包括運動。
[治愈機會]
化療聯合手術使早期病人獲得60-70%的治愈率。改善晚期病人的生存率.。
胚胎細胞腫瘤
胚胎細胞是在胚胎中長成人體的細胞。這些細胞有時會產生變異成為腫瘤。由胚胎細胞變成的腫瘤分良性及惡性兩種。胚胎細胞腫瘤并不常見,但任何年齡的兒童都可能患上。腫瘤生長的地方多數在睪丸、卵巢、骶椎、顱內、腹腔和胸部。
[癥狀]
此病的癥狀要視乎長在什么地方而定,通常是由于腫塊的出現而開始的,例如腹部出現腫塊、睪丸腫脹等引致疼痛。顱內腫瘤常引起視力下降、尿崩癥、頭痛嘔吐。
[診斷]
為了確定是胚胎細胞腫瘤,醫生通常要施手術抽取組織作病理檢查。這些腫瘤會分泌甲胎蛋白(AFP)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亞單位(β-HCG),所以醫生會抽取患者的血液來鑒定這兩種分泌是否過高。其他的檢驗包括CT掃描、核磁共振(MR)、X光檢查和骨髓檢驗,用以診斷腫瘤是否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治療]
如果情況容許以手術完全切除腫瘤,那么良性腫瘤,甚至有些惡性腫瘤,都有機會完全治愈,也可以防止腫瘤擴散。如果腫瘤長在睪丸或卵巢上,要切除整個睪丸或卵巢。如果惡性腫瘤已擴散至身體各部,單靠手術是不足的,要用抗癌藥物治療。有時也需要施行放射治療。在治療期間,孩子必須接受定期的血液檢驗來測定甲胎蛋白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的濃度,以便監測腫瘤。如腫瘤有復發跡象,這些激素分泌的濃度會增高。孩子也需接受定期的X光檢查、超聲波掃描或CT掃描,以監測有無擴散跡象。
[治愈機會]
胚胎細胞腫瘤的治愈機會要視乎多種因素,包括類別、起源位置和有無擴散到身體其它部位。恰當的治療總治愈率可達70%。
腎母細胞腫瘤
腎母細胞腫瘤是嬰兒與幼童常見的腹部惡性腫瘤之一,大部分患者在一歲前發病,一至三歲的幼兒最常見。有些患者其中一個腎臟產生病變,但有些患者兩個腎臟都出現病變。有些患了腎母細胞腫瘤的孩子在出生時或在幼兒期可能同時出現其他畸形,例如眼睛缺少虹膜、身體兩邊不對稱(一手或一腳比另一手另一腳肥大)、泌尿生殖系統畸形。
[癥狀]
最常見的癥狀是腹部發現腫塊。由于早期的腫塊體積較小,對營養的吸收及健康都沒有影響,亦無其他癥狀,因此多數是在洗澡或更衣時偶然為家長發現。腫瘤長大或開始擴散時,孩子的健康情況便會轉壞,出現小便帶血、發熱、身體消瘦、面色蒼白、腹痛及高血壓等癥狀。
[診斷]
靜脈腎盂造影及腹部CT掃描是主要的診斷方法,可以準確地探查腫瘤的位置和范圍,以及檢驗腎臟所受到的破壞。一般的檢查如驗血、X光檢查等可幫助檢查孩子的身體狀況及主要器官的功能。進一步的檢查如腹部超聲波掃描、胸部CT掃描等,可檢查腫瘤是否已擴散到腎臟以外的部位去。
[治療]
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采用外科手術,把受癌變影響的腎臟切除。如果腫瘤已經很大,并且擴散至附近的重要組織,便要以化學療法治療,利用抗癌藥將腫瘤縮小,然后才施手術將腫瘤切除。醫生也會詳細檢查孩子的肝臟和腎臟,以便進一步確定腫瘤擴散的范圍。若腫瘤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孩子便需同時接受化學療法及放療。
一般來說,患者需要接受6個月至1年的化學療法。用藥的種類和治療時間的長短要視乎腫瘤的侵犯的范圍。
[治愈機會]
經治療的腎母細胞腫瘤大部分可以完全痊愈。即使腫瘤已擴散至腎臟以外的部位去,仍有70%機會可以將腫瘤治愈。即使一個腎臟切除了,患者仍然可以正常地生活。
肝腫瘤
據統計,惡性肝腫瘤并非常見的兒童腫瘤,發病率約占所有惡性實體瘤的4%至5%。最常見的是肝細胞癌和肝母細胞瘤,而肝細胞癌與乙型肝炎病毒有密切關系。以手術切除方法來治療肝腫瘤,治愈率較高,然而療效要視乎在診斷時癌細胞的擴散程度而定。
[癥狀]
最初的癥狀通常是腹部腫大,醫生可用手觸摸到腫塊,但無疼痛。疾病發展到晚期,患者會出現貧血、黃疸、發燒、嘔吐及食欲減退等癥狀。
[診斷]
超聲波掃描和同位素掃描可幫助診斷肝臟腫大的原因,或探測其他器官發病的可能性。肝動脈造影可了解病變部位的血運情況,以判斷施手術的可能性。CT掃描是現今最常用及準確的診斷方法。大多數患者的甲型胎兒球蛋白的濃度會提高。
[治療及治愈機會]
目前,最有效的療法是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完全切除后,患者可望治愈。肝母細胞瘤對抗癌藥物敏感,如腫瘤太大,手術難以切除,可手術前先化療,腫瘤縮小后再行手術切除,手術后再化療,治愈率可達60%左右。肝細胞癌對化療不敏感,治愈率比肝母細胞瘤低。
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常見的腫瘤之一,源自未分化的交感神經節細胞,因此在有胚胎性交感神經節細胞的部位,都有可能出現原發腫瘤。這些腫瘤大部分在腹部的腎上腺起源,也有在頸及盆腔等部位生長。腫瘤生長迅速,可能在早期已經擴散。大約一半的患者是在兩歲前發病的。
[癥狀]
由于神經母細胞瘤生長迅速,常在早期擴散而原發部位有多種,因此患者呈現的癥狀因人不同。一般常見的癥狀有生長遲緩、厭食、發燒、面色蒼白等;少數患者會出現腹瀉、高血壓及多汗等癥狀。
原發于腹腔的腫瘤:患者腹部有腫塊,因而引起腹痛、嘔吐及便秘等病征。
原發于胸腔的腫瘤:可能壓迫氣管而引起咳嗽、呼吸困難。如壓迫大靜脈,可能引致面頸腫脹。若交感神經受破壞,患者會出現交感神經麻痹綜合癥。
由于這種腫瘤常常早期擴散,而頭顱骨受癌細胞破壞的情形很普遍,令患者眼眶內出血及腫脹。癌細胞也可能擴散到全身骨骼,侵犯骨髓。
[診斷]
1、兒茶酚胺代謝檢查:收集患者的全日小便,測量尿液中的代謝物有沒有增加。
2、骨髓檢查:檢查癌細胞有沒有擴散至骨髓。
3、X光檢查、超聲波及CT掃描:確定腫瘤的位置和周圍組織所受的影響,以及腫瘤擴散的范圍。
4、同位素骨掃描:檢測有無腫瘤轉移至骨骼。
[治療]
將腫瘤整體切除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但這只局限于早期發現的腫瘤。如果腫瘤的體積很大或已經擴散了,患者需先接受抗癌藥物治療,縮小腫瘤的體積后,才用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手術后,患者需繼續接受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整個療程大概需時一年至一年半,視乎病情而定。
至于那些晚期腫瘤患者或骨骼已經受到癌細胞破壞的兒童,醫生會施行局部放療將腫瘤暫時控制來減輕疼痛。
[治愈機會]
手術能完全切除的早期病人和小于1歲的患兒,治愈率達90%。晚期病人治愈率低。
腦腫瘤
腦腫瘤是兒童期常見的實體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于白血病,位于兒童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分良性和惡性兩種。
[癥狀]
腦腫瘤有多種不同的類型,而原發位置也不同,因此癥狀各不相同。
頭顱骨好象一個盒子,如腫瘤在里面生長,腦內的壓力便會增加,因而引起頭痛、嘔吐甚至昏迷。腦內的壓力也會因為腦脊液的流通受到阻塞而增加。腦脊液在腦部產生,流經十分狹窄的管道,從腦的底部流出,浸潤腦部及脊髓的表面。如果這流通的渠道受到腫瘤的阻塞,腦脊液便會在腦中積聚,形成腦積水。
如果腫瘤壓住了某些腦組織,孩子可能出現無力走路和不能保持平衡的現象;手腳可能變得笨拙而且顫動;也可能會有斜視,以及見到重疊的影象;可能會有吞咽困難和發音含糊不清;也可能會有抽筋的現象。有些腦腫瘤可能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因而引致孩子生長遲鈍或不能進入發育期。有些孩子會產生尿崩癥,排泄大量尿液。此外,他們可能會變得暴躁,對食物、學校和其他活動都提不起興趣。
[診斷]
1、頭顱核磁共振影象掃描或CT掃描:了解腦腫瘤侵犯范圍和與周圍組織的關系。
3、腦脊液檢驗:了解腫瘤有無擴散至腦脊髓腔。
4、血液和尿的檢驗:用以探查腫瘤有無影響孩子的荷爾蒙分泌
5、眼科醫生可能要檢查孩子的視力有否受到影響
[治療]
治療腦腫瘤的方法包括:切除腫瘤手術、放射療法和化學療法。這些治療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傷害孩子的體能及智能發展,所以無論采用哪種治療方法,都需經過很詳盡的考慮才開始的。醫生會解釋治療可能帶來的各種副作用。
在大多數情況下,腦外科醫生需切取組織加以檢驗來鑒定腦腫瘤是良性或惡性。如情況許可,他更會嘗試施行手術割除整個腫瘤。孩子在手術前會服食一種激素藥物以便減少腫瘤四周的腫脹。如果有腦積水,腦外科醫生亦需施行手術以便腦脊液的順利流出。若腫瘤的位置不容許任何切割手術,或手術的危險性很高,醫生便只好將一條管道插進腦內,把腦中的積水排往腹腔,以減低腦內的壓力。
如果腫瘤是惡性的,孩子可能要接受放射治療。除了腦部外,脊髓有時也要接受這種治療,因為癌細胞可能會流進腦脊液而循環到脊髓神經。有些孩子在接受腦部放療六星期后可能會感到昏睡,但這只是暫時性的現象。
[長期護理]
因腫瘤而接受各種治療方法,孩子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語言治療等;有時也需接受荷爾蒙替代治療,通常在手術后一、兩個星期開始。有些孩子需要接受康復治療。
出院后,孩子要定期復診。如果腫瘤是良性的,而且完全切除了,五年沒有復發跡象,以后復發的機會是很小。如果腫瘤是惡性的,而孩子沒有任何癥狀,那么腫瘤便受到控制。如果病癥復發,其癥狀通常很明顯的,通常與初發病時完全一樣。孩子需要繼續接受治療。
[治愈機會]
治愈成功的因素在于腫瘤的位置和類別。多種不同類型的腦腫瘤有一半機會能獲得成功治愈,有些腦腫瘤的治愈率高達80%(生殖細胞腫瘤),但有些較惡性的腫瘤,尤其發生在年幼孩子身上的,能夠治愈的機會頗低。大多數孩子如果患有極度惡性的腫瘤,都會在瀕亡階段進入昏迷狀態,不會感到任何痛苦。
視網膜母細胞瘤
這是一種罕見的眼部惡性腫瘤,起因于眼眶后面的視網膜細胞發生變異。此病常見于一至四歲的幼兒。如果在發病初期診斷出來,那么治愈率可高達90%。
大約有25%患者兩眼都出現腫瘤。有些病例顯示患者兩眼同時受影響,也有些病例顯示患者的一只眼睛先出現腫瘤,另一只眼隨后出現同樣的腫瘤。
這種病的確切起因仍未有定論,有40%病例顯示與遺傳因素有關。這些患者的眼部都出現腫瘤的機會很大,而他們的子女有50%機會患同樣病癥。其余60%病人所患的視網膜細胞瘤是偶發的和非遺傳的,他們的子女患這種病的機會低于25%。
[癥狀]
最常見的癥狀有兩種:斜視及瞳孔異常,像貓眼般折射光線,也可出現視力下降或眼睛發炎,這些癥狀由于幼兒不懂表達,通常是由父母發覺。癌細胞一般會長時間集中在局限的位置,但在發病后期,癌細胞可能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例如骨骼,因而引起骨痛。
[診斷]
患者通常需全身麻醉,以便醫生詳細檢查眼睛,確定診斷。其他須進行的檢驗包括CT掃描以探查腫瘤影響的范圍、胸部X光檢查、腹部超聲波、腰椎穿刺、抽骨髓等,以便明確癌細胞有無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
[治療]
治療的方案有多種,要根據腫瘤大小、位置和數目而定。基本原則是盡可能保存患者的視力。
早期而細小的腫瘤,可采用灼熱法(光凝固法)或冷凍法(寒冷療法),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體積較大的腫瘤,一般采用放射療法(電療)。可治愈超過90%的患者,視力也得以保存。
眼睛出現大腫瘤的患者,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是可取的治療方案。如兩眼都出現腫瘤,醫生會最低限度設法保存一只眼睛的視力。
如有證據顯示癌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醫生可能采取化學療法或放療或兩者兼用。
[長期護理]
患者在接受放療后的一年半至兩年內,可能出現白內障。在施行切除白內障手術后,孩子可配戴普通眼鏡或隱形眼鏡來矯正視力。在接受放療后,患者可能出現淚水減少的情況,可施用人造淚水來保持眼睛濕潤,防止感染。如受腫瘤侵犯的眼睛要切除,醫生會替患者鑲上假眼。不過,患者需定期接受檢查,以防復發。兩眼都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兒童,有較大機會再患第二種癌,通常是骨癌。
由于這種腫瘤涉及遺傳因素,遺傳學家會給患者和家人適當的輔導。患遺傳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孩子的兄弟姐妹,以及他們將來的子女,都應在幼年定期檢查眼睛,以便及早發現病情。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