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1-12-28 17:14:46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采用公費醫療,沒有納入醫保,而國家的公費醫療標準多年未變,分攤到每一個學生,每月可能10元錢都不到。“一些地方高校由于擴招規模大,學生醫療費用更是不堪重負。”2007年,南京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陳國鈞就曾說,“幾個大病學生把一個年級甚至整個學校學生的醫療費都花光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由于學校顧慮醫療費支出,許多高校醫院的轉院制度規定非常嚴格,必須先經校醫院醫生提出轉院建議,經科主任或指定的副主任醫師會診后,方能轉往合同醫院;轉往非合同醫院需先由校醫院轉診至合同醫院,由其開具轉診證明后,再經校醫院相關科室醫生開具轉院申請單,報主管院長審批。如果沒有校醫院的轉院單,去其他醫院檢查,學生要自己承擔費用。
孫東東介紹,高校醫院的定位是服務校內師生、職工,服務面窄,范圍有限。同時,由于服務對象中學生占絕大多數,涉及病種較少,病情程度較輕。“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醫生都不愿意來校醫院,校醫院作為學校的附屬機構,也不受重視,學校的主要任務還是教學嘛,校醫院的定位很尷尬。”
高校醫院編制和考核上的“尷尬”,將大多數水平較高的醫護人員拒之門外。“校醫院人員的人事編制在學校,屬于事業編制,但考評要和其他的社會醫療機構一起評,那他們顯然沒有辦法和大醫院的醫生相比。”孫東東說,“這樣一來,吸引不到高水平的醫生,校醫院就成了安排學校引進人才后,安置其親屬、配偶的單位。”
加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校醫院未來發展方向
“在學習階段,年輕人容易出現精神緊張的狀況,就像這次廣東發生的事情,高校醫院在急救方面尤其應當加強。”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會長、衛生部醫改司原司長于宗河認為,校醫院屬于社區醫院,除了看一些常見病外,應加強急救能力,尤其是“對心肺復蘇、急救、對疾病危險性的認證、急救處理,這些環節應該是掌握的,如果不能處理的,馬上正確轉診。”
孫東東介紹,我國大多數大學沒有校醫院,只有醫務室,就算有校醫院的,業務也因不少問題無法提高。國外相當一部分高校沒有校醫院,但采取社會化的方式,引進其他的醫療機構,作為社區醫療的一部分。
2002年4月,北京市首批28所高校醫院正式對外開放,轉軌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向社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北京市將協調相關部門推進高校醫療衛生服務與社區衛生服務有效銜接。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校醫院向社區開放,不僅方便附近居民就醫,也可以提高高校醫院醫療設備的利用率。北京市教委將與衛生局等相關部門緊密合作,加快校醫院的“開門”速度。
孫東東認為,今后我國高校醫療的發展趨勢應是社區醫療,“把高校醫院作為社區醫院的一個點,讓社區醫療來帶動。這樣一來,通過醫生輪流進社區、進學校問診,提高醫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校園醫療的水平。”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