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 作者:葉子靜 2012-10-09 15:56:07
學校簡介
特別是在2006年,大同中學與位于廈門東部海濱的前埔中學進行整合,并按照“一校兩區”的模式進行管理。兩校的整合,實現了兩校區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廈門東部優質教育的需求,而且為大同中學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學校占地面積達到81畝(全區中學面積最大),教職工240人、學生3168人,一躍為思明區一所各種設施齊全的現代化完全中學。
近年來,學校新班子確立了“發揚傳統、充實內涵、與時俱進、追求卓越”的奮斗目標,堅持“以德治校、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強校”的辦學思路,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學校整合和課程改革為契機,努力營造出溫馨和諧的“愛心”校園,積極探索以“詩之校”為特色的校園文化新路子,扎實抓好校本教研、校本課程的開發建設……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已取得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榮獲“全國德育先進學校”、“省級文明學校”、“國家課改綜合實驗基地校”、“全國信息技術示范校”等稱號,還連續多年榮獲市區“初中教育教學質量獎”和“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獎”,大同的辦學一直受到上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大同中學,這塊既有優良傳統又有現代教育氣息的金字招牌,必將在教育改革的浩蕩春風中,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辦學目標
辦有內涵有特色高質量的學校,育有終身發展能力的有志之才。
學校建設的目標
一、辦有內涵有特色高質量的學校,是學校建設的目標。
有內涵,就是有主宰學校的精神文化。
大同中學82年的風雨歷程,積淀了寶貴的精神文化,成為學校的“魂”。學校開創者提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發揚踔厲,振我中華”的辦學宗旨,奠定了學校精神文化的基石。
這種文化,是熱愛祖國的大愛文化。為振興民族而辦學、為振興民族而讀書,一代代大同人,心懷高遠,奮斗不息。
這種文化,就是有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腳踏實地務實求進的精神,珍重團隊勇于創新的精神,愛我母校榮我母校的精神。正是這樣的精神,創造著大同歷史的輝煌。我們繼承與發展大同文化,必將不斷豐富精神內涵,使學校永葆青春,充滿活力。
有特色,就是有個性特長。
“詩之校”是學校的辦學特色。“詩之校”實質上包含兩層涵義:一是充滿詩歌的學校。將優秀的詩歌引進校園、引進課堂,也引導學生創作好詩,在學生的心田播撒詩歌的種子,讓它生長開花結果,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審美意識與審美體驗,獲得美好的人生感受。二是充滿詩意的學校。通過詩歌這個平臺,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教育得到融合,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不斷進取創新的精神境界,形成不斷進取的學校文化。力求讓我們的師生有著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熱愛生命的氣質,有豐富的想象和創造,獲得超越自我的素質和力量。
有特色的另一內涵就是,我們不斷鼓勵教師在教育中努力形成教有特色;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學有特點。
高質量,是高標準的教育質量。
這不僅僅是高考、中考、會考取得好成績。我們創造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營造和諧進取的詩意氛圍,創設多樣積極的育人途徑,培養個性發展的有志之才,讓學生和諧發展,成長為高素質的人,將學校辦成人民滿意,學生喜歡的學校。
育人目標
二、育有終身發展能力的有志之才,是學校的育人目標。
我們的教育必須直面這樣的現實:我們的學生走入社會或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必須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與發展能力。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的新時代,我們的學生必須具備終身發展能力。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變學歷教育為學力教育,變傳單純傳授知識教育為著重培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育,變注重語言、數理邏輯智能教育為注重個性發展、協調發展的多智能教育,變帶著學生走向知識的教育為引導學生面對問題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教育。
通過改革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教育途徑,多渠道、多層次、多模式地構建促進學生主體積極發展的環境。使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成為該校的教育現實。人才培養,德育為先。在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在眾多私欲負面現象影響學生的今天,我們秉承大同“發揚踔厲,振我中華”的思想,強化熱愛祖國的大愛文化,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以高尚的理想、寬闊的胸懷、博大的視野,提升他們的道德水準,促進他們立志成才。
我們培養的學生有理想,有修養,會學習,能創造。他們憑借健康、積極的思想、體魄、能力走向未來,適應未來,創造未來。
辦學理念
辦學思想
“人人有才,適之而導,人人成才”是新一代大同人總結八十多年來豐富的辦學經驗并探索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同時結合學校整合實際,全面挖掘,深入思考,傳承創新,不斷提煉,凝鑄而成的辦學理念。
“人人有才”是我們的學生觀。學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因此正確的學生觀決定辦學的方向。“人人有才”中的“才”指的是學生的才能、潛能。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而是一組能力。每一種智能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發揮著巨大作用,每種智能沒有優劣之分,輕重之分,只有領域不同。由于遺傳、個人成長經歷和生活背景不同,人與人之間的智能存在著差異性。對大多數人而言,所擁有的單項智能的程度和組合有所不同,各種智能發展也是不均衡的,一個人客觀存在強勢智能和弱勢智能。我們不否定學生個體有這樣那樣的弱勢智能,但我們更看到他們身上的強勢智能,更看到強勢智能的開發對整體智能結構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基于這種思想,我們認為在學校是沒有絕對的“差生”,有的只是“差異”。每一個人都具有學習的能力與發展的能力,只要善于發現和開發自己的學習潛能,就能有所作為,獲得成功,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感受生命的積極意義。
基于這種思想的教育,是充分肯定學生能力的教育,激勵學生自信、奮進、探索、創造,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基于這種思想的教育才能真正體現以生為本。
教學意義
“適之而導”,就是研究學生個體潛能與發展潛能,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方法或途徑去引導他們,激發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形成自信心,探索學習規律,發揮才干,增長能力,學有所成。
“適之而導”,包括三個層面的意義。
一是教學意義。
什么是一堂好課?不同的學生由于智能結構各異,其學習風格也有許多不同,成功的教學在于使每個學生都能正確認識自己,成為有效的學習者。教師要能夠發現并創造適合每個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環境。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有所不同,同樣的教學內容又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特點進行教學,創造適合不同學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能夠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發展。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非停留于“選拔適合教育的學生”上。
二是德育意義。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的思想教育也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呈現個別性特征。如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的差別,以及后天環境影響的差別,使其思想復雜多樣。因此,思想教育必須“適之而導”。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學生個體智能特點,了解學生在自我認識、人際交際等方面的得失與已經形成的意識,了解學生思想發展的具體狀況,選擇適合不同學生能夠接受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是管理意義。
從學校整體角度看,在課程設置、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環境建設等方面,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豐富多樣的選擇,創設供學生個性的發現、發展、展示的豐富多樣的途徑,滿足學生感受成長、追求成功的需要。
要做到“適之而導”,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胸懷寬廣、品德高尚、知識廣博、與時俱進。愛學生,尊重學生,賞識學生的優點和個性,寬容學生的錯誤和缺點,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成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因材施教,導之有道。有針對性地、創造性地進行教育和教學,使學生樂學、活學、會學,自信、自律、自強與愉悅。
“人人成才”,是我們的辦學追求,也是我們的人才觀。“人人”是指面向全體,關愛每一位學生,切實地幫助每一位學生成長。這克服傳統偏見,體現了教育均衡理念。“人人成才”的“才”是指每一位學生的強勢智能得到發現與肯定,潛能不斷得到開發與發展,帶動整體綜合素質的提升,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為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每一個學生強勢智能發展帶動了整體智能結構的綜合發展,提升了應對困難的心理素質與其它能力的素質,學生走上社會,就容易在某一行業或某一領域立足立身,創業發展,有所成就,就能夠面對不斷而來的困難,勇于挑戰,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擁有自信的人生。
基于“人人有才”的學生觀與“適之而導”的教育實踐,“人人成才”就由可能變為必然。學生發現自己長處,形成自信、頑強的品格,具備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自覺學習,科學學習,頑強學習。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不斷成長為積極樂觀的,有理想、有體魄、有辦法,會生活、能創造的世紀新人。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