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愿
2014年繼續實行考生在考試結束后網上填報志愿的辦法。填報志愿時間為6月25日到6月30日。
錄取批次
2014年高中階段學校錄取工作由市教育局統一組織,市教育招生考試中心具體實施,繼續實行計算機遠程網上錄取,具體錄取批次順序安排如下:
1、提前批:面向全市分配的指標生、普通高中體藝特長生自主和聯招三個層次。
2、第一批:普通高中學校
3、第二批:中職類學校,含外市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
各批次根據計劃屬性和招生范圍不同設定正取生和擇校生、全市招生和區域招生、住宿生和走讀生等不同層次。
招生錄取原則和標準
錄取工作要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嚴格執行招生計劃,按考生的成績、志愿和招生計劃數擇優錄取。
1、普通高中錄取時,設定錄取前置條件,等級考查科目和綜合素質評價須全部達到C等或以上,普通高中方可錄取,其中中山紀念中學、中山市第一中學、中山市華僑中學、中山市實驗中學普通生錄取,必須至少達到一個A和兩個B;省一級及其他國家示范性普通高中學校普通生錄取,必須達到兩個B或以上。普通高中體育、音樂、美術特長生錄取,等級考查科目必須全部達到C等或以上。
2、普通高中學校的招生,采取分數優先原則,普通高中普通生按1:1的比例劃定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數線。在每批次最低控制分數線上及考查科目和綜合素質評價達到相應要求,根據考生志愿的先后順序和學校的招生計劃、招生范圍以及招生章程,按考試科目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按招生計劃1:1的比例投檔,正取生原則上不得退檔。
3、自主招收體藝特長生原則上根據入圍名單和學業考試成績及自主招生章程要求進行投檔。
4、體藝特長生聯招原則上根據招生計劃數按1:1.2的比例在填報特長生志愿的考生中劃定最低控制分數線和術科資格線,在最低控制分數線和術科資格線上,根據錄取學校招生章程,按照術科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投檔。
5、中等職業學校要優先錄取參加今年我市中考的學生。職業類學校一律按志愿和專業計劃,實行分數優先的投檔原則,按1:1至1:1.4的比例進行投檔,各專業具體投檔比例由招生學校自主確定,招生學?蓪τ嘘P專業提出相關考查科目等級要求。統一招生錄取結束后,生源不足的學校,可采用憑九年義務教育證書注冊入學、多次錄取等形式進行招生。
6、投檔過程中,若所投檔計劃數末名有兩人或以上計分科目總分相同的,則按“同分比較原則”找出優先者,比較順序如下:
(1)比較綜合素質評價等級,等級高的優先錄取;
(2)比較考查科目等級,高等級數量多者優先錄取;
(3)比較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總分,總分高的優先錄取;
(4)按數學、語文、英語的順序比較分數,從高分到低分擇優投檔。
7、對未完成招生計劃的學校可安排未被錄取考生進行征集志愿,實行二次錄取。征集志愿錄取結束后,尚未完成招生計劃的學校可再適當調整投檔控制分數線按原考生志愿投檔錄取。
錄取照顧政策
根據國家和省市有關文件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2014年中山市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照顧政策”,每位考生只能享受其中一項照顧政策。
1、凡在初中階段被評為省級“優秀學生”的,可自行向有關普通高中學校提出申請,經學校和市教育招生考試中心同意,可直接升入有關的普通高中。
2、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考生,報考普通高中錄取時可加10分投檔。
(1)烈士子女。
(2)駐三類(含三類)以上艱苦邊遠地區、西藏自治區、二類(含二類)以上島嶼以及“高風險、高危害崗位”連續工作3年以上(含已工作并將連續工作3年以上)軍人的子女,或者有子女后曾在該地區和崗位累計工作5年以上軍人的子女。
3、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考生,報考普通高中錄取時可加5分投檔。
(1)作戰部隊、駐“二類地區”和“第三類島嶼”連續工作3年以上(含已工作并將連續工作3年以上)軍人的子女,或者有子女后曾在該地區和崗位累計工作5年以上軍人的子女。
(2)因公犧牲及殘疾軍人的子女。
(3)因公犧牲的人民警察的子女、一級至四級殘疾人民警察的子女。在辦理手續時需提供父母因公犧牲警察所在地政治處證明或殘疾證書,考生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
(4)戶籍在我市的少數民族應屆考生。在辦理手續時需提供考生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
(5)戶籍在本市的臺灣同胞子女或籍貫為臺灣省籍的本市戶籍考生,在辦理手續時需出具戶口簿原件和復印件以及中山市臺灣事務局的證明。臺灣事務局聯系電話:88877658。
(6)戶籍在本市的歸僑青年、歸僑子女、華僑在國內的子女,考生辦理手續時需出具由中山市外事僑務局開出的“三僑生證明書”。外事僑務局聯系電話:88383902。
(7)考生父母和考生本人均為我市農業戶口(即戶口簿上的類別為農業戶口),已經依法領取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獨生子女考生,或純二女結扎戶的子女考生。具體辦法參照有關文件執行,詳細事宜請咨詢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局,聯系電話:88316185;
凡申報上述政策性照顧錄取的考生名單須進行公示,公示時間為七天,接受社會監督。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