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紫涵 2015-10-12 10:46:07
芳草地國際學校一份特殊的試卷引發了一連串思考:小學、初中距離高考有多遠?誰帶領學生走向生活課堂、社會課堂?誰又握著那只由“指揮棒”轉化而來的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棒”?
小學師生試做中高考題
芳草地國際學校近日出現一件奇事,小學師生共同試做2015年北京市中考和高考的部分題目。這張特殊的試卷一共有六道題目,前三題選自中考語文試題,第四題選自中考物理試題,第五題是中考化學試題中的一道。第六題是三選一的選做題,三道題分別選自中高考語文試題。這些題目有個共同的特點,考核學生是否能將課程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這六道題學生不僅能做,還得了不錯的成績。雙花園校區教師楊曉紅介紹,把中高考的試卷倒推回到小學,并非要給學生增添學業壓力,而是幫助學校尋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源頭與目標。
完成題目后,學校請學生寫下做題的感受。六年級1班學生盛麟添說:“以前我們只看書上的知識就可以了,可現在的題還要讓大家開拓視野、開闊眼界。這是和以前考題不一樣的地方。試卷可能會變得讓沒看、少看課外書的同學分數變低,而讓多看課外書的同學分數變高,粗心的同學或少去、不去博物館的同學分數也不會很高。”有家長看過孩子的答題后寫道:“知識考察的內容和形式與日常生活、經歷以及知識積累結合密切,需要孩子平時多觀察、多閱讀、多積累。”
中考、高考注重的不再是初中3年、高中3年,而是基礎教育階段9年以及12年的知識積累。“我們只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不夠,還要讓學生走入生活,把書本上的知識和生活相結合,了解傳統文化。”拿到這張特殊的試卷,有些老師不乏這樣的思索。
中小學課堂在悄然變化
要關注課內外知識的聯系,關注學科間的聯系,這是學生、家長、教師對中高考評價內容的轉變不謀而合的反饋,助推中小學進行一系列課程改革。
上學期,芳草地國際學校組織了一堂《清平樂·村居》語文、美術、音樂連上的綜合課程。三個學科的教學雖然側重點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但是都注重情感中美的教育,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語文老師通過詩和詞的對比,讓學生初步了解了宋詞的特點;通過細致觀察,讓學生分清了什么是詞牌名,什么是詞的題目;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詩中情境的方法,感知詩詞大意,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詩詞的情感。音樂老師先讓學生朗誦詩詞,檢驗語文課上的所學,緊接著讓學生吟誦、歌唱,在音響的伴奏下,嘗試多種角度表達情感。美術老師讓學生在理解詩詞的基礎上,從中找出詩詞場景的代表詞語;選擇自己喜歡的場景,以繪畫形式表現出來;用單幅水墨畫或者彩墨的方法給古詩配畫,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按心中所想配上圖畫,表達出自己對詩詞的理解。
芳草地國際學校日壇校區老師袁芳介紹,多學科融合的課程更具優勢,打破傳統的教學桎梏,加強學科教學內容與社會自然的聯系。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按照學科的特點把課堂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鮮活的知識和技能,適應個性化學習的需求,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前不久結束的中秋主題綜合實踐活動上,二年級學生用黏土來做月餅,作品綜合了第一階段泥塑膠的課程,超越了教材但是沒有脫離課標;“月亮上的故事”將語文學科中的神話傳說用美術語言描述出來……
芳草地國際學校的課程是萬花叢中的一朵。在全市,這樣活潑生動、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正悄然登上學生的課表。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