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合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6-06-14 10:55:18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時間——1956年底。②意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的任務,在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中共八大:
(1)內容:。
(2)意義: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3)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比較:
①兩次會議的相同點:都提出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②兩次會議的不同點:實施的情況及影響不同。八大后,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就顯著,但由于“左”傾錯誤的影響,正確的路線沒有得到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迅速發展。
5、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時間:1958年發動。
(2)原因:黨和人民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3)表現: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
(4)影響: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使我國人民遇到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5)教訓:①搞經濟建設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6、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模范人物:焦裕祿,王進喜,鄧稼先,雷鋒。他們的主要事跡見課本P26-P29。他們的精神品質:熱愛祖國、艱苦創業、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7、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同點:土地改革是1950年開始,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業合作化是1952年開始,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公社化運動是1958年在大躍進中發展起來的。人民公社是在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會基層組織。公社的一切財產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社員的自留地、家畜、樹木等都為公社所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在實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