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位詩人說過:“當靈魂失去了廟宇,雨水就會滴在心上。”誠然,高雅藝術正如時代的精神廟宇,它叩擊人的心靈,開闊人的眼界,更涵養人的文化素養,但往往不被公眾接受。
試問,過分強調藝術家創造高雅的藝術作品,怎能逃過曲高和寡的悲劇?試問,高深且雅的陽春白雪,怎能要求社會公眾正確解讀?
因而,讓高雅藝術變成公共藝術,即與社會公眾密切關聯、共同欣賞的藝術作品,才能讓高雅藝術更好地滿足人們時代的精神需求,同時也能讓藝術作品得到充分解讀,藝術家覓得知音。
然而,如何讓高雅藝術轉變成公共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呢?
從根源上入手,藝術創作應從社會現實“起飛”——要反映社會現實。魯迅于《狂人日記》中,猛烈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力圖喚醒民眾,推翻封建制度;高爾基于《母親》中,強烈批判沙俄統治,熱情呼喚社會變革;毛澤東于《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借鑒……只有反映社會現實的藝術作品,才能更好地貼近社會公眾;只有關注社會熱點,反映社會藝術作品,才能得到公眾認可,讓高雅藝術不再高深莫測而是貼近民生,才能雅俗共賞。
從受體來看,藝術創作應降低飛行高度——貼近人民群眾。日前,藝術家蔡國強的藝術作品《九級浪》在上海黃浦江展出,其呼吁保護環境的美好寓意竟招致不少網友口誅筆伐,以為發生了爆炸是人們的第一反應。藝術家在充分展示個性的同時,是否忘了公眾藝術的基本標準,與社會公眾發生關聯。沒有公眾的參與,高雅藝術何能被理解?何能成為公共藝術?所以藝術一定要降低飛行的高度,與公眾接近,而不能高高在上。唯有如此,藝術家的個性探索和創作理念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公眾,與社會公眾進行良性對話和分享,成為代表地區和時代精神的經典之作。
從傳播渠道看,藝術創作應借助外物飛行——利用現代傳媒進行傳播。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的愿景已然實現,何不利用現代傳媒超越時空局限,匯集世界各地信息,傳遞、共享文化的強大功能,讓高雅藝術更好地融入社會公眾,實現由高雅藝術向公共藝術的轉變。
陽春白雪非曲高和寡,當藝術創作立足社會現實、貼近人民群眾、并利用現代傳媒進行傳播共享時,高雅將不再高高在上,俗人亦能賞高雅,真正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