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學習的分化現象
初中數學學習的分化現象比較明顯,特別在初中二年級表現提更為明顯,針對這一明顯現象,探究其成因,研究其對策是勢在必行的,那么造成兩極分化嚴重的成因究竟是什么?該如何預防這一分化現象?我談幾點粗淺的個人意見。
一、造成數學學習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觀內在的因素。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后進生身上正是缺乏獨立性、自信心、目標性,久而久之,先是厭惡,繼而放棄,為了應付家長和考試,中得硬著頭皮,背著沉重的思想包袱,寧愿死記而不求活解,或干脆放棄不學,自暴自棄。俗語說:“空穴來風必有因。”
(1)基本定理、概念與公式之間模糊不清,不能用數學語言再現公式、定理,不看課本,概念與公式之間就聯系不起來。例如: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他們分不清哪個概念是探討兩個圖形之間的位置、形狀關系;哪個圖形是探討圖形本身的特殊形狀,他們也不懂圖形的對稱方式。
(2)學生自學能力差,缺少解題的積極性。對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漠不關心,若無其事,解題時沒有步驟、過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總是避而不答,說不清掌握了哪些知識。
(3)不重視考試,缺乏競爭意識。抱著我反正不會做,可有可無的態度參加考試,馬虎應付,不愿認真復習,單憑考場上的“臨時發揮”。
2、掌握的知識不系統、不連貫,沒有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不能為連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
相比小學而言,初中的數學教材更顯邏輯性。特別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講的知識往往就是后面學習的基礎。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未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會造成知識脫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學習分化。
3、思維方式與學習方法不能適應初中數學學習的要求。
初二階段是數學學習分化最明顯的階段。一個重要原因是初中階段的數學課程對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明顯提高,而初二學生正處于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的一個關鍵時期,而且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有的發展快一些,有的則慢一些,因此表現出數學學習接受能力的差異。除了年齡特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老師沒有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要求去組織教學活動,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而是盲目地、片面切割直觀形象思維與抽象邏輯思維之間的聯系,淡化直觀形象思維對抽象邏輯思維的承托作用。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兩個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質的界定并沒有一個嚴格的邏輯證明,只是一種直觀形象的感知。
二、減少數學學習的分化的對策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薄弱意志,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勢頭。
1)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途徑有很多,①設懸起興法。例如:,講勾股定理時,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畫若干三角形,然后測量它們的邊長,什么情況下符合 ,通過自己的總結,學生可以自己得出結論。“這是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起了學生學習的深思,并為學生掌握勾股定理存在的條件奠定了基礎。②創情境,掃障礙。在教學生學習”相遇問題“時,為了掃清學習的障礙,上課開始時,老師可創設這樣的情境:老師和學生如果從不同的地方向一個方向走,設問:”(a)老師和學生走的方向怎樣?(b) 老師和學生走的結果如何?……“通過直觀演示,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時“等抽象概念,積極主動地參與對新知識的探求。……
(2)強化學生的薄弱意志,增強自信力,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勢頭。
成功感是人們順利完成一項工作的重要因素。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必須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梯級式布置教學任務,讓學生順利完成本梯級的學習任務,此時教師應進一步改革考查的方法,讓學生得到滿意的分數,培養學生的自信力。達標后,學生的能力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基礎亦得到鞏固。這樣,教師可繼續引導他們向上一級臺階過渡。通過這樣幫助他們消除怕學、厭學,讓他們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
2、疏導學生的知識系統,重視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培養,擦出積極思維的火花。
(1)好奇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好奇是思維的源泉,創新的動力。他們對教師一般性的按部就班,或用枯燥無味的語言講課,根本聽不進耳,對數學知識也不感興趣。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老師應恰當運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來活躍一下氣氛,引導每位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充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學習方法的培養也不容忽視,根據他們個體的心理特征,對待運用直覺思維得出結論的學生也應及時給予表揚和贊賞,維護他們心里那微弱的“光”。笛卡爾都認為“在數學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覺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們平時打籃球,要靠球感一樣,在快速運動中來不及去作邏輯判斷,動作只是下意識的,而下意識的動作正是在平時訓練產生的一種直覺。”
(3)讓學生在思考的“冷場”中擦出積極思維持的火花。
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實踐表明,思考時間若非常短,學生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和較為完整的回答問題,這樣,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就會提高。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后,不給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立刻回答。當學生不立刻回答時,便不斷重復他的問題,或者另外提出一些問題來彌補這個“冷場”。其實,這是干擾學生的思考,“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
3、注意德育滲透的策略,提高德育的可行性,增強渲染力。
新的課程標準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教學肯定要重視德育滲透。怎樣才能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呢?
(1)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老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在涉及到圓周率的使用時,可以加插一段小插曲,介紹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小數的人。并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這樣的例子在數學中還有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一定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
(3)在數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在數學中,有很多規律和定理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斷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學方法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從小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才的培育工作就愈來愈艱巨,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必須正視這一嚴峻問題,必須采用積極的態度去探究育才良方,記學生感到數學是有趣的、有用的,提高學習質量,使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時更好盡其所學,貢獻光的熱。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