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4-17 22:08:23
7、明清時期對外貿易性質、政策對社會轉型的影響
(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政府與外國進行的朝貢貿易,目的不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
往往遵循“厚往薄來”的原則和采取“倍償其價”的方法,政府在貿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影響了中外貿易的持續(xù)發(fā)展。
(2)明清時期對外貿易實行“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限制了民間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影響了中國社會向近代的轉型。
8、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演變
(1)諸子百家思想觀點: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禮治”或“德治”,即指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實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國”,即強調法的作用,主張用法令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
③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順應時勢和民心。秦漢以后統治者的修養(yǎng)生息政策正是這種治國思想的體現。
(2)演變: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思想在不同時期分別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張,雖被采納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從總體來看,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取二者之長、棄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
①秦統一中國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張,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西漢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無為而治”和墨家節(jié)儉的思想。
③西漢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現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統”,使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的治國模式。
④漢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視,逐漸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學;隋唐科舉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墨家“選賢舉能”的思想。
9、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的特點
(1)科技內容上應用性強,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索不夠;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
(2)在科技應用上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轉化為生產力并成為科技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意識。
(3)我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世界文明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影響深遠。
10、古代文學藝術發(fā)展的趨勢和原因
(1)趨勢:
日趨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識增強。
(2)原因:
封建****統治加強;商品經濟發(fā)展。
政治、經濟、思想(近代中國)
11、近代列強侵華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軍事侵略: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日本侵華戰(zhàn)爭。
②政治侵略:通過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辛丑條約》(1901年)等不平等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③經濟侵略: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賠款、設廠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傳入中國,泯滅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領土主權破壞: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了中國大片領土,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破壞:列強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領海主權、關稅主權喪失、獲得在華駐兵權。
②經濟上: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傾銷商品、掠奪中國原料,輸出資本,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③文化上,毀滅中華文明遺產,如火燒圓明園。
④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還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和國家財富。
12、農民階級在近代中國民主革命中的特點
(1)農民階級具有革命性
①含義:受地主階級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現:太平天國運動首次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務,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義和團運動打破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美夢。
(2)農民階級具有落后性
①含義:由于農民小生產者的階級局限性,難以提出科學合理的革命綱領以指導其革命。
②表現:《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資政新篇》的不切實際性;“扶清滅洋”口號的盲目排外性。
編輯推薦:2018年中考《歷史》高頻率考點總結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