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6-07 21:13:45
結構分析
本章內容共一節,分為“冰雪覆蓋的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三個標題。三個標題會使學生對極地地區的了解逐漸深入。首先了解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集中體現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當地有特色的資源,如冰川、動物。同時也使得那里人跡罕至,留下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環境,這個天然的實驗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但科學家和開發者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里的寂靜,“極地地區應該如何開發、利用?科學家在考察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人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片潔凈的土地?”這是人們正在面臨的嚴峻問題。三個問題一步步地深入,會使學生從知識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極地地區有全面的了解。
內容點析
1.關于極地地區特殊的位置。教材將讀圖的過程和對極地地區位置的理解滲透到了活動當中,首先通過這兩幅圖可以了解兩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圍,這是理解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基礎;第二,讓學生明確環繞南極大陸的各大洋和北極地區中心的大洋,南極能夠同時被三個大洋環繞,這是由其特殊位置決定的,同時海洋與陸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較大差異的主要原因。極地地區尤其是極點,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會出現較為特殊的現象,問題3的安排即是讓學生對此有一定的體會。由于是經線的交匯處,在極地地區還會出現時間等一系列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極地地區的特殊位置,而這些恰恰是前面學習“地球和地圖”時容易被學生忽略的問題。另外,還需要使學生明確北極和南極是兩個點,而極區的范圍則大致在極圈以內,這與平時的說法有出入。
2.對圖10.1和圖10.2的判讀。兩幅圖均為極投影圖,這種地圖在其他的章節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因此要讓學生通過對兩圖的判讀,提高對這種圖的識別、分析能力,尤其是在這種地圖上辨別方向的能力。活動中的問題3起到了一定的啟發學生的作用。教師還應該進行更加深入的訓練(詳見教學建議)。
教材將兩圖放在一起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便于學生對比兩個地區的情況,如海陸分布的狀況。而這些也為后面的活動和教學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均比南極高,人們對南極的考察多于北極,都有這方面的原因。
3.關于南極的自然環境。南極的環境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氣溫低、降水少、風力強。教材通過兩個閱讀材料使學生對此有感性的認識,同時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風庫”高度地概括了南極氣候環境的主要特征。在這里需要給老師們明確幾個問題。①“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南極本身陸地的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別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這是長時間氣溫過低,降雪日積月累的結果。②南極之所以成為世界的“冷極”,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極洲幾乎全部位于南極圈以內,緯度高,地面接受太陽光熱少;南極洲平均海拔較高(平均海拔2350米);南極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著,冰雪對陽光有強反射。③“白色沙漠”說明南極降水相當少,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有:第一,南極位于極地高氣壓帶,空氣以下沉運動為主;第二,南極上陸地面積廣闊,而海洋面積小;第三,常年受極地大陸氣團的控制。④為什么南極和北極相比風力更大?這與南極的低溫有較大關系。南極由于氣溫比北極低,因而產生非常強烈的低氣壓中心,會造成比北極更大的氣壓梯度力,所以南極會有“風庫”之稱。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更多的例子,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條銹跡斑斑的鐵鏈,可以被南極的大風吹得光亮如新。”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