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編輯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10-11 10:46:02
中國古代史
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興起于東漢。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不意味著僅僅是儒家思想得到繼承與發揚,因為在這一時期還吸取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
3.注意墨家學派不為統治者所重視,因為它代表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
4.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漢字。
5.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不是畫景而是寫意。
6.佛教沒有被阿拉伯人傳至歐洲,佛教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末年。
中國近代史
1.最先破壞中國關稅自主權的條約是《南京條約》。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目的是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
2.在19世紀中期,中日兩國曾經有過“同病相憐”的相同命運。1850年一部中國人編寫的系統介紹世界各地歷史地理的著作傳入日本,日本有識之士爭相傳閱,奉為海防寶鑒的著作是魏源的《海國圖志》。
3.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點是:愛國的進步的運動,經濟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但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
4.日本人將“science”翻譯成“科學”,后于1915年引入中國,與這一概念傳播相關是事件是明治維新和新文化運動。
5.洋務運動主張“自強”“求富”——戊戌變法主張“變法圖強”——辛亥革命主張“三民主義”——新文化運動主張“民主”、“科學”。“公車上書”的背景是甲午戰爭后《馬關條約》的簽訂。新文化運動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繼續,主要是就其反封建性質來說的。
6.中國近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都是中國共產黨倡導和推動的。北伐戰爭最主要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毛澤東最大的貢獻是領導全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新中國,領導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7.孫中山先生沒有親身參與武昌起義和北伐戰爭。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它推翻的是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8.在二十世紀20年代的中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件事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向井岡山進軍,建立革命根據地,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9.三大戰役中的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在1949年。
10.推翻南京國民政府是在渡江戰役后。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