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沂光
時下,生人問路莫回頭、朋友借錢百般難等似乎已成共識,看起來是防范意識強,實質上卻是某種信任機制的過度緊縮,涉及到錢財利益本也無可厚非,但這種"自我保護機制"的蔓延卻逐漸延伸到了藐視生命價值的程度,甚至上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的層面,更有不少人思考"救人到底值不值"的問題,這很可笑,更是危險信號。
近日,23歲消防員姚為君在撲滅大火中為救一95歲老人不幸犧牲,這則訊息登報后,不少人沉痛又惋惜,但也有網友評論,"23換95究竟值不值"。這看似是生命價值的一場討論,但卻把矛頭指向了"價值交換"的話題。先論"姚為君是否知道會遇難",換位思考,你能知道嗎?從邏輯上講這是有問題的,"值不值"的討論根本是可笑的;再者,若都想先救有錢的、美貌的、才資卓絕的,而擱置貧窮的、其貌不揚的、平庸的,此時你或你親朋好友是后者,這就是危險的。生命并不能用"值不值"衡量,它不是算術題。
用市場模式來評估生命的價值,引發的就會是方方面面的失衡。經濟交易失敗,社會關系破裂,傳統文化失陷,要么是某一方過于強勢,要么是某一方得不到重視,內在根本源于缺乏敬畏意識,即缺乏對人乃至萬物的尊重。倫理學告訴我們,對于公認的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且每個人都具有人權與尊嚴的原則,無論是偉大的科學界或衛生界,還是所有其它區域都必須遵守,就如我們不能"克隆人"。眾所周知,尊重人,首先就得尊重人的生命。如果用"等價交換"等規則定義"救人",就會導致價值觀扭曲,他人性命攸關時就可能遭受冷落,換言之,人的生命此時就在遭受侵犯。因此,要各方平衡,必然不能用數學思維衡量生命。
然而,由于某些傳媒不負責任的推波助瀾、網評不加修飾的添油加醋,"值不值"話題卻如缺堤洪水般奔涌。我們不妨思考,"值不值"表面是在追問答案,其實也在拷問我們的良知。道德的沉默、人性的漠然,換來的無疑是傳統的背離、關系的疏遠。但我也看到,今天大多數人都在詮釋和延續生命的最高意義,賑災戰士的"睡姿"、救火警員的"逆行"、長江濁流的"潛游",還有最近的"廣州七旬老人卡進地鐵站臺,數百乘客推動百噸地鐵救人"事件,都是社會大眾珍愛生命的吶喊。誰說世人皆冷漠?"拿生命來算"充其量只是暫時被某種宣傳遮蔽善心的少數。我相信,哪怕是碰瓷的老太卡在里面,人們依舊會奮不顧身的施救。
"救人"是一個嚴肅的課題,因為保護生命是保證傳承一切文明的大事,"挽救生命"不能用數學來運算。守護邊疆的戰士、奔于一線的救火隊員、搶險救災的子弟兵,從來都是用生命守護生命。我們也該如此,買房購車可以"算賬",但面對鮮活生命我們不能計算,用良知守護對生命的敬意,而不是討論"救人的代價",社會必然會充滿善良,我們的心中也必將充滿正氣,道德敗壞就必然離我們越來越遠。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