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4-24 17:09:27
· 夏、商、西周的興亡
禹在年老時,按照傳統的禪讓制,事先舉薦皋陶(Ga?o Ya?o)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薦東夷的伯益做繼承人。但禹卻不給伯益實權,使伯益得不到鍛煉,也不能在群眾中樹立威信。相反地,他卻把實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啟,讓啟的親信也掌握許多權力。禹死后,伯益按照過去的傳統,躲到另一個地方去表示謙讓,讓各氏族、部落來決定由誰繼位。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權力都不及啟,啟輕而易舉地就繼承了禹位。伯益率東夷軍隊,打敗啟的軍隊,并將啟俘獲,囚禁起來。不久啟又逃出,重新組織隊伍,向伯益反攻。最后,啟把伯益捉住殺掉,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機構,古書上記載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長。夏朝有軍隊,兵士稱為“甲士”。還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的記載,說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監獄叫作“夏臺”,據《史記·夏本紀》載,這里曾拘禁過商首領湯。監獄、刑罰、軍隊、官吏,是組成國家的基本成分。
二里頭文化于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縣王村遺址發現,這個遺址的晚期堆積中發現有青銅小刀和青銅錐,器形和鑄造工藝都很原始。從地層關系上可以清楚地判斷出這種文化的年代晚于人們熟悉的河南龍山文化,又早于商代,這種文化的特點及其所處的時代,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二里頭遺址的大規模科學發掘,資料越來越豐富,許多碳14測定數據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世紀。考古界遂把這種文化定名為二里頭文化,并做為夏文化的主要討論內容。
20世紀80年代,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現不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陜西省東部各地都有發現,已達100多處。這些遺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宮殿建筑、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銅器冶鑄、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銅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是研究夏代經濟和文化的珍貴資料。
由于夏文化是許多地區不同氏族集團交融的產物,在這廣闊的地域內,各地的夏文華文化不盡相同,主要可分為豫西地區的二里頭類型、晉南地區的東下馮類型。
關于夏桀的昏暴行為,古書記載很多,如劉向《列女傳》說他:“昏亂失道,驕奢自恣,為酒池可以運舟……醉而溺死者,笑之以為樂。”還說他“自比于日”,自夸說:“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因此,百姓們才罵他:“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史記·殷本紀》與《尚書·湯誓》)后一句譯成白話意為:“什么時候你這個太陽滅亡啊,我們愿意與你同亡!”
商朝建立后,從仲丁到盤庚的一百多年間,商朝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諸子弟爭相代立的長期王位紛爭。商朝歷史進入中衰時期。為擺脫政治動亂和災害困擾,商王先后五次遷都:仲丁自亳遷于囂(今河南滎陽);河亶甲自囂遷相(今河南內黃);祖乙居庇(今山東定陶);南庚自庇遷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遷殷(今河南安陽市)。盤庚遷殷是商代歷史的一個巨大的轉折點,扭轉了商王朝的頹勢,走上了中興的道路,出現了“百姓由寧,殷道復興”的政治局面。從此商王朝結束了屢次遷都的動蕩歲月,直至商亡再也不曾遷都,迎來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時期。盤庚遷到新邑之后,當時并沒有把這個地方叫做“殷”,甲骨文中把它稱作“大邑商”,商朝也不稱為殷朝。周滅商后,為了表示對商人的輕蔑,便把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獵區殷原這個“殷”地名稱呼商人。于是,商朝也就稱為“殷”或“殷商”。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滅紂以后遭到破壞,逐漸廢棄,成為廢墟,故稱“殷墟”。
商朝最后一個國王帝辛,叫做紂,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無度,把殷都向南擴大到朝歌(今河南淇縣),向北擴大到邯鄲、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在這廣大地區修建離宮別館、苑囿臺榭;寵愛美女妲己,終日歌舞,令樂師新作“淫聲”,有所謂“北里之舞”“靡靡之樂”;他還造酒池肉林,酗酒無度。他大肆搜刮,糧食裝滿了巨橋的倉庫,無數珍寶堆滿了鹿臺。他任用壞人,迫害正直的大臣。如重用貪財好利和善于逢迎拍馬的費仲,提拔善于挑撥離間的惡來。他廢除貶斥了受人們擁護的賢人商容。他用“炮烙之刑”殘害人民,還用其他酷刑殘害向他進諫的忠臣。用挖心酷刑處死向他進諫的叔叔比干,逼得向他進諫的哥哥微子逃亡,另一哥哥箕子雖然裝瘋也沒能免遭囚禁。商紂拒諫飾非,殘害忠良,使得朝中大臣、貴族以及諸侯和周邊方國也都離心離德。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因看到紂王殘暴,暗中嘆息幾聲,便被紂王囚禁在羑(you)里(今河南湯陰縣有羑里遺址)。為轉移人民的視線,紂王發動對周邊方國的連年征戰,后又把全部兵力用于對東夷的戰爭。戰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已經尖銳的階級矛盾。商王朝已經危在旦夕,不可收拾。武王伐紂時,商王朝眾叛親離,軍隊倒戈,商紂逃回商都,于鹿臺自焚而死。
周文王在位50年,主要功績是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他是很有作為的創業主,勤于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個“方伯”的面目出現,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卻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后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據點崇,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并且據有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于豐(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
· 夏、商、西周的興亡經典例題
【題文】在下列歷史事件中,導致王朝更替的是( )
B
文字記載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主要途徑。目前,我們尚無法通過文物中的文字直接印證哪一朝代的歷史( )。
A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