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5-13 17:19:33
(二)1、D解析:A句中”妻子”指妻子和兒女。B句中”獄”是”案件”,今指監獄。C句中”布衣”原是指所穿的衣服的質 地,后指穿布衣服的人,即平民;現在專指布的質地,用布做的衣服。D句中的”徜徉”意思沒變。因此答案為D。
2、D。解析:A項搶,古義:碰、觸。B項走,古義:跑。C項誅,古義:責討。D項意義不同,前者是”推舉”,后者是”全”。
3、A解析:A項古今義相同,是一個詞。B項古今義不同,是兩個詞,解釋為”雖然這樣”。C項古今義不同,也是兩個詞,解釋為”中間夾雜”。D項古今義不同,也是兩個詞,解釋為”此地方圓”。
4、D解析:A項亡,古義:逃亡;今義:死亡。B項河,古義專門指黃河;今義是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C項雖,古義是即使;今義是雖然。D項是,古今義相同,都是判斷詞。
5、D解析:A項感激,內心的感動,激發。側重于內心。B項秋:古義是時、時候。C項痛恨:惋惜、遺憾。
6、C解析:豆的古義是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A、B、D三項都對。
7、C解析:作文,此指寫文章,是兩個詞。A、B、D三項都對。
8、D解析:”犧牲”古代指祭神的豬、牛、羊等祭品,屬中性詞;現常指為正義的事業而獻身,變成了褒義詞。
9、C解析:A項古今義不同,古義指一直連接到;今義指不經過中間事物。B項古今義不同,古義為擴大;今義為開業。C項古今義相同,都解釋為”認為”。D項古今義不同,古義:到了,是兩個詞,”至”是動詞,”于”是介詞;今義常用來表示另提一事。
10、①顧:古義是拜 訪;今義為照顧、回顧。②居:古義作”經過”講;今義一般作”居住”講。③但:古義是”只”;今義是表轉折的連詞。④獄:此指案件;今義是監獄。⑤微:無、沒有;今義為微小、細微。
(三)1、①怎么②養③安穩
2、①全,都②完、盡
3、①靠近②等到
4、①誠心②果真③實在
5、①護城河②水池
6、①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②通增,增加
7、①跟從②服從
8、①道義②說③道路④方法⑤道理
9、①達到②威望
10、①對著②正當③應當④要,將要,快要
(四)(1)笑:動詞活用做狀語,解釋為”笑著”。
(2)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解釋為”使……發揚光大”。
(3)忿恚:動詞的使動用法,解釋為”使……生氣發怒”。
(4)善:形容詞活用做動詞,解釋為”擅長”。
(5)糞土:名詞的意動用法,解釋為”認為……是糞土”。
(6)前:上前 名詞用作動詞。
(7)異:對此感到詫異 意動用法。
(8)賓客:以其父為賓客 意動用法。
9、 利:認為這種情況有利可圖 意動用法。
(10)箕畚:用箕畚 名詞作狀語。
(五)1、答案與解析:第1句可翻譯為: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這里”者”只表提頓,不表判斷。第2句可翻譯為: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也”在這里是助詞,表肯定語氣,可不譯出。這兩句雖然有”者”、”也”等標記,但都不是判斷句。第3句可翻譯為: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領……第4句可翻譯為:這樣做官也擔憂,不做官也擔憂。在古漢語中,特別是先秦時代很少用”是”字表示判斷,在句中用了”是”字,大多數是把它作為代詞使用的。第4句的”是”在這里就是指代前句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如果稍不注意,解釋成判斷詞的”是”,好像句子也通順,那就錯了。所以,這兩句也不是判斷句。
2、答案與解析:第1句”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這句話有作為判斷句的語言標志”……者……也”,所以是判斷句。第2句”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表被動的詞”為”,所以是被動句。有了語言標志是理解文言句子屬于哪種句式的重要依據,但還要根據文意去推斷。比如第3句”夫戰,勇氣也”。我們說這是個判斷句,是因為它用”也”表判斷語氣。而第4句”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則不是表判斷,而是陳述作者的一種感情體驗。這需要在閱讀中加以品味、比較,語意順暢了才算恰當。再如第5句”何陋之有”這個句子,應按照”有何陋”這樣的語序去理解文意,全句才貫通,所以,我們說它是賓語前置的句子。
3、答案:l.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異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衣食)分人。
4、答案:(1)d (2)b (3)a (4)c
5、C解析:本題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對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結合日常學習積累,我們一眼就能看出此題考查點是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判斷句,明確了這一點,解答起來就較為容易了。首先從判斷句的結構形式上進行識別,A、B兩項均為”……者,……也”式,D項為”……,……也”式,這三項均符合判斷句的形式要求;而C項無任何判斷句的標志。再從句意來識別,A、B、D三項均為”……是……”,可以判定為判斷句,而C項只是一般的陳述。綜合分析,句式不同的一項應是”C 項”。
6、A解析:此題也是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對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只是考查得更全面一些。首先判定例句”咨臣以當世之事”是倒裝句中的狀語后置形式,正常語序應為”以當世之事咨臣”。然后分析各選項,A項”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是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于其上刻唐賢今人詩賦”;B項為判斷句,有判斷句的典型標志”……者……也”;C項為省略句,省略了主語,應為”(愚公)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D項也為省略句,省略了謂語,應為”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綜合分析,與例句句子結構相同的一項是”A項”。
7.余 余 其 歲 或 其 其 余 或 其
8.⑴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判斷句)
⑵(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和誰一道呢?(倒裝句)
⑶(老虎)漸漸接近(驢),過一步戲弄(驢),搖晃依偎,沖擊頂撞。(省略句)
⑷征發九百名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倒裝句)
9.B10.C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