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5-15 21:38:05
教學要求
1.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者指向標等確定方向。
2.在地圖上測量兩點間直線距離,并根據比例尺換算成實地距離。
3.在地形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這五種地形。
4.能夠在等高線地形圖上估算某個地點的高程。
5.能夠根據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6.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內容點析
1. 地圖是將地球表面的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加以綜合,按照一定的數學法則建立地球和平面間的相互聯系,用符號、文字和顏色把地球空間現象表現在平面上的圖形。因為地圖空間有限,在表現地球表面的現象時,一方面必須按一定比例尺縮小表示,另一方面要對地表現象進行選擇或綜合,保留和突出主要的、本質的特性,顯示有用的地理現象,因此地圖不是地球的機械縮小。人們閱讀地圖,可以了解某個地區、國家以至整個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數量、質量、分布、聯系和變化等內容。
2. 地圖比實地要小許多倍。這樣,繁多的地面事物不可能全部反映在地圖上,只有進行一定的取舍(選擇)和概括(綜合),地圖才有可能清晰、易讀。在將詳細的地圖縮小成更小的比例尺地圖時,對原圖的內容也要進行一定的取舍和概括。比如,一個居民點,在比例尺較大(例如1∶10 000)的地圖上,往往街區和房屋都有較詳細的反映;但在比例尺較小(例如1∶100 000)的圖上,只能概略地反映它的主要輪廓;在比例尺更小(例如1∶1 000 000)的圖上,甚至只能采用一個圓形符號,或者根本不能在圖上反映。這種對地圖內容的取舍和概括,叫做制圖綜合。制圖綜合是繪制地圖中最復雜的創作過程。
3.地圖的比例尺又叫縮尺,是圖上的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在比例尺的計算公式里,圖上的單位距離一般是1厘米。實地距離的單位也要換算為厘米,才能計算出圖上距離相對于實地距離縮小的倍數。
4. 地圖上的地面景物是采用各種各樣的符號來表示的。除了符號,多數情況下還要附加必要的文字和數字注記。這些都是地圖的語言。地圖是一種特殊的地理語言,這種特殊的語言,可以有選擇地、形象地突出反映地面景物的許多地理特征。因此,要利用好地圖語言,必須熟悉地圖的圖例。
5.地形圖是著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圖,主要是指按國家制定的統一規范細則編制、以同等詳細程度表示地面各種基本要素的地圖。地形圖是經過實地測繪或者根據實測圖并參考有關資料編制而成的,包括國家基本地形圖和專業生產部門測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圖。在地形圖上,地貌一般用等高線表示,其他要素用規定的圖式符號表示。等高線法是最主要的地貌表示方法,它能夠反映一個地區地面的實際高度和起伏特征。其他表示地貌的方法還有分層設色法和暈渲法等。
6. 等高線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例如池塘水面的邊緣線,就是一條等高線。如果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與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匯處,就會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線。如果把這些水平曲線都投影到一個標準的水平面上,并按一定比例縮小在圖紙上,就得到了可以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征的等高線地形圖。
等高線的高程是從海平面開始量算的。我國地形高程的起算點,統一用青島的黃海水準原點。自海平面以上,每隔一定高差便可設一條等高線,相鄰兩條等高線的高程差,叫等高距。等高距大小的選擇是根據地形圖的比例尺和地形高低起伏的特征等因素來確定的。一般說來,比例尺愈大,等高距愈小,這樣對地形的反映就能詳盡一些。
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必須有高程注記。地形起伏的特點,就是通過這些有高程注記的一系列等高線的排列形式來表現的。等高線密集的地方,說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說明地面坡度和緩。如果等高線間隔非常均勻,說明坡度均一;如果等高線的高處稀疏,向下逐漸密集,說明坡度上緩下陡;如果等高線的高處密集,向下變得稀疏,說明坡度上陡下緩。
7.地圖的種類很多,可以根據許多標志對地圖進行分類。
按比例尺的大小來劃分,有三種類型:
(1)大比例尺地圖(1∶100 000和大于1∶100 000的地圖);
(2)中比例尺地圖(小于1∶100 000到大于1∶1 000 000的地圖);
(3)小比例尺地圖(1∶1 000 000和小于1∶1 000 000的地圖)。
在同樣大小的一幅圖上,大比例尺地圖只能反映較小的空間范圍,而小比例尺地圖則可以反映較大的空間范圍。
根據地圖所包括的空間(區域)范圍,可以劃分為世界圖、半球圖、大陸圖、海洋圖、大洲圖、國家圖、省圖、市圖、縣圖、鄉村圖等。
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征的地圖,圖上包括水文、地貌、土質、植被、居民點、交通線和境界線等多種內容。普通地圖按內容的概括程度可進一步劃分為地形圖和地理圖(或一覽圖),地理圖概括程度較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包括工程技術上應用的地圖。
教學建議
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應使學習地圖的過程變為一個使用地圖的過程,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為此,除教師自己要準備多種類型的地圖外,還可以讓學生從家里帶來一些不同類型的地圖,以供課上學習討論所用。
(2)由于地圖是采用一定數學方法繪制而成的,所以,使用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時就需要量算,需要用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來認識地理事物的形象特征,建立地理事物空間方位的概念。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開始進入形式運算階段,有些學生在地圖符號的認知和空間關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難度,教師需要創設多種情境,建立地面實物和地圖符號間的對應關系,并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因此,地圖比例尺知識的學習、運用,以及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地圖和地球儀都是了解地表事物、學習地理知識的工具,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使用方法也不盡相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比較的方法,看一看這兩種地理學習工具的制作和特征有什么不同,以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更合適的工具解決地理學習問題。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