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6-13 17:48:25
明確教學意圖,更好地學習文言文
隨著課改的推行與實施,現在的初中語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現在我們面前:現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陳腐篇目多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時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無疑問新教材中所選的詩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學好這些詩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怎樣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語文教師的困惑。在傳統教學中,有的教師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把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一段一段地讀,一句一句地講,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課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他們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動中,有的教師又脫離了雙基,大講特講其藝術特色、人物形象。這樣以來,學生雖然聽得津津有味。但是,當他們合起書本之后,卻是一片茫然。針對這些情況,我嘗試采用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文言文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讀”: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字、詞、句的組合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增強其語感,從而獲得初步的感性知識。
誦讀的初始階段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進行誦讀,在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正確斷句。《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誦讀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言文的誦讀若能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對于下一步的“譯”有很大幫助。
二、“點”:教師適當的“點撥”。在學生熟讀之后,由教師點撥文中的重要知識點,特別是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雖有之死,有子存焉”,“雖”古義為“即使”表示假設關系,它不同于現代漢語中的“雖然”;“智叟亡以應”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無(Wú)”,“沒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課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沒趣”;《閑情記趣》中“鞭數十,驅之別院”中的“鞭”,古義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銘》中的“何陋之有”,是一個典型的倒裝句式,按現代漢語的習慣,應為“有何陋”。像這些例子,對于中學生來說,不宜過多地講語法特點,只要讓學生掌握該詞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義和用法也不同。這就是所說的不同于現代漢語的一詞多義現象和詞類活用現象。那么,教師應先告訴學生那個詞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將它與前面學過的用法加以比較,進而弄清它們的不同之處。如《亡羊補牢》中的“亡”在本文中是“丟失”的意思;在《扁鵲見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鵲,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這樣一比較,學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個詞有多種用法。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等,這些需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分析,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和用法。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