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嘗謂中書今岑文本①曰:“夫人雖稟性定,必須博學以成其道,A亦猶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懷火,待燧動而焰發;人性含靈,待學成而為美。是以蘇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藝,則其名不立。”文本對曰:“夫人性相近,情則遷移,必須以學飭⑤情,以成其性。B《禮》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學問,謂之懿⑥德。”
(節選自【唐】吳兢《貞觀政要》)
【注釋】①岑文本:唐太宗時宰相,文學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認為其性含水,月光出現時晶瑩剔透。③蘇秦:戰國縱橫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漢政治家。講學時以惟幕遮掩,以求專心。⑤飭: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2分)
①蘇秦刺股()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下面加點詞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夫人雖稟性定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B.必須博學以成其道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C.燧動而焰發有地臆然而高
D.博學成而為美為人謀而不忠乎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夫人性相近,情則遷移,必須以學飭情,以成其性。
譯文:
(4)太宗和岑文本圍繞同—個觀點展開了對話,請分別寫出A、B兩個畫線句子所運用的說理方法及其作用。(4分)
答:
【分析】譯文:唐太宗曾對中書令岑文本說:“人雖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須博學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見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發火。人的本性含有靈氣,可是要通過學習,才能美好完善。所以歷史上有蘇秦刺股讀書,董仲舒放下帷帳講學的美談。不勤奮于道藝,功名是不會樹立的”。岑文本回答說:“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卻有所差別,必須用學習來修養情趣,使本性完善。”《禮記》說:“玉石不經雕琢就不會成為器具,人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學習為美德”。
【解答】(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
①句意為:蘇秦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股:大腿;②句意為:玉石不經雕琢就不會成為器具,人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知道:懂得道理。(2)本題考查對文言一詞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含義,并且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實詞注意題干中的提示,“意義”指詞的含義,“用法”指詞的變用,哪一點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前后句:雖:雖然;B.前句:以:來.后句:以:認為,以為;C.前句:而:表順承.后句:而:表修飾;D.前句:為:成為.后句:為:給,替。故選:A。(3)本題考查翻譯句子.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反問句等.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義為輔。句中重點詞語有:”夫”,句首發語詞,可不譯;“性”,本性;“情”,情趣;“飭”,整理.句意為: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卻有所差別,必須用學習來修養情趣,使本性完善。
(4)本題是對文章主旨和寫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結合相關的語句,分析解答.
他們共同的觀點是:學習對人的重要性.A句運用類比從正面的說理方法,通過“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動而焰發”化抽象于具體,化深奧于淺顯,從正面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學習的重要;B句運用類比從反面的說理方法,通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從反面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學習對人的重要性。
答案:(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2)A.(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卻有所差別,必須用學習來修養情趣,使本性完善。(4)他們共同的觀點是:學習對人的重要性.A句運用類比從正面的說理方法,通過“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動而焰發”化抽象于具體,化深奧于淺顯,從正面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學習的重要;B句運用類比從反面的說理方法,通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從反面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學習對人的重要性。【點評】文言實詞“名”的用法:①名字,名稱。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②命名。而此獨以鐘名(《石鐘山記》);③名義。二貴酋名曰館伴(《<指南錄>后序》);④名聲,名望。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⑤的,聞名。故雖有名馬(《馬說》);⑥說明,說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