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①略無闕處闕:②雖乘奔御風奔:
【答案】①闕:通“缺”,空缺。②奔:奔馳的快馬。
12.下列句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雖乘奔御風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C.春冬之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以疾也屬予作文以記之
【答案】B【解析】A項中“自”分別是“在,從”“如果”;C項中“之”分別是“的”“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D項中的“以”分別是“認為,如”“來”;B項中“雖”是“即使”,意思相同。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漢語。(3分)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譯文:
【答案】在春、冬兩個季節,雪白的激流,比率的深潭,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各1分)
14.下列對文意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2分)
A.文章先寫山,后寫水,重點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則只用正面描寫突出江流的洶涌。
C.“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
D.結尾引用漁歌,既突出三峽山高嶺長的地形特點,又渲染三峽秋天凄涼的環境特點。
【答案】B【解析】第②段也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15.你認為是酈道元讓三峽聞名于世,還是三峽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請說說理由。(3分)
【答案】示
例一:①我認為是酈道元讓三峽聞名于世。②酈道元的《三峽》文筆絢爛,語言清麗,描寫了三峽優美的自然風光,很多游客都是通過文章才了解并關注三峽,慕名而去,盡興而歸。所以,我認為是酈道元讓三峽聞名。(①點1分,②點2分)
示例二:①我認為是三峽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中外游客。②因為三峽風景優美,四季景色各異。到過的游客無不驚嘆于三峽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傳,喜歡游玩的人會想方設法尋找美景觀賞。所以我認為三峽的聞名是靠自身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①點1分,②點2分。觀點鮮明,言之有理即可)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