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1-09 17:08:47
②是從微觀角度運用其基本觀點分析重大歷史事件。以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為例,從現代化的角度分析認識通商口岸、洋務運動、總理衙門、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事件。
可從是否有利于中國的工業化、市場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學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分析時應突出相應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06
社會(民生)史觀
1.社會(民生)史觀的內涵及運用
(1)社會(民生)史觀的內涵
①社會史范式主要指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著重研究歷史的結構和進程,研究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變遷的歷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社會問題主要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會習俗、思想觀念等的變化;廣義的社會問題包括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等所有問題。
②社會問題的核心是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及其相關問題。社會問題具有廣泛性、綜合性和階段性等特點。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進化史和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系史等。
它認為歷史應該是“所有人的歷史”或稱“社會習俗的歷史”,強調歷史研究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與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其本質是大眾化、生活化。
(2)社會(民生)史觀的運用
①理解社會問題的范疇,明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如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等問題。
②梳理中外歷史上有關社會問題:嚴重自然災害時期的社會(即人與自然環境關系)問題;動亂或戰亂時期的社會問題,涉及人口遷移、社會動蕩、政治動亂等;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問題;城市化歷程、人口暴增、環境污染問題等;近現代社會生活變遷及習俗的變化,如與之相關的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動史等。
③分析歷史上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措施及影響。如統治者穩定社會的改革措施:美國羅斯福新政、蘇聯新經濟政策、中國60年代初國民經濟的調整等。
④重視歷史上的社會問題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的內在聯系。研究歷史上的社會問題要突出如何借鑒或吸取歷史上解決社會問題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來解決現實社會問題。
2.社會(民生)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1)高考命題特別重視對中外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引發的社會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等問題的考查,特別突出的是對下層社會諸多社會問題的考查,如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進化史、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系史等。
(2)命題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個人所見所聞的記載等為載體,考查對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動引發的社會問題的理解認識,說明史學界研究的對象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會生活的轉變。
(3)歸納古今中外歷史發展進程中諸多歷史事件或現象對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響,分析人類文明進程中涉及人類的衣食住行、社會習俗、人與人之間關系等領域的變化,如古今中外服裝的演變史、婚姻演變史、人口繁衍遷移史等。
(4)注意正確運用新史學觀點、史學研究方法,特別注意從社會發展角度理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問題。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