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2-12 14:41:57
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中考復習背誦資料
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
1、奮斗目標:強國富民成為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2、共產黨怎樣帶領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
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站起來;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富起來;改革開放,強起來。
3、我國如何做出改革開放的抉擇
1978,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4、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
我國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我國逐步建立、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5、黨的基本路線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興國之要,根本要求。
四項基本原則:立國之本,政治基石。
改革開放: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活力源泉,關鍵抉擇,關鍵一招,必由之路。
黨的基本路線:幸福線,政治保證。
6、改革開放的意義、作用
(1)改革開放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2)改革開放使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已成為社會共識。
(3)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活力源泉,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決定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7、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
(1)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2)我國城鄉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人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產穩步增加,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3)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著世界。我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
8、十九大召開的意義:201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9、怎樣認識全面深化改革
我國的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防和軍隊以及黨的建設。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是自我完善,不是根本改變,基本制度沒有變)。
10、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2)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3)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現實挑戰。
(4)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11、怎樣全面深化改革?
(1)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2)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堅持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3)全社會不斷弘揚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
12、為什么要共享發展成果(=為什么要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1)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僅要看經濟發展,而且要看發展成果是否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的合法權益是否得到切實保障。
(2)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
(3)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共享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3、怎樣共享發展成果(=怎樣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1)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2)黨和政府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
1、正確認識創新:生活中處處有創新,創新是一種生活方式。
2、為什么日常生活需要創新
(1)創新給我們帶來驚喜,讓我們獲得成就感。
(2)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需要創新,也都可以創新。
(3)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3、為什么要建設創新型國家
(1)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2)從整體上看,仍然面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等問題。
(3)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
(4)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5)時代呼喚創新,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
(6)創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
(7)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更加呼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4、科技現狀喜:我國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5、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1)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把經濟建設重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2)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培養創新型人才。
(3)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搭建有利于創新的活動平臺和融資平臺,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輿論氛圍和法治環境。
(4)要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
6、教育的作用
(1)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2)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3)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4)教育為個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礎,為人類文明傳遞薪火,成就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7、國家如何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1)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每個人都是創新者,都向往在創新中實現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是創業者,都可以通過辛勤勞動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個人)
(2)企業是社會創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創新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大國重器和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須自強奮斗、敢于突破。(企業)
(3)創新時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又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當知識產權受到侵犯時,我們要善于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權利角度)
第三課追求民主價值
1、怎樣理解民主的價值
(1)一般來說,民民主價值的實現主在價值上要求大多數人當家作主,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2)一個國家選擇走什么樣的民主道路,取決于它的具體國情。
2、我國民主發展歷程
1840年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愿望在近代沒能實現。
五四運動,俄國十月革命給追求民主進步、救亡圖存的中國人帶來新的希望。
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了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1956年三大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民主在中國大地上得以真正確立。
改革開放后,不懈探索。
3、新型民主的特點(=為什么說社會主義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的民主。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2)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4、為什么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1)建設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已經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
(2)通過法治體現、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國家繁榮發展、生活穩定有序、制度充滿活力、社會長治久安的根基。
(3)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富強。
5、民主的實現形式: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我國的民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6、什么是公民參與
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規,通過各種途徑,以不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現民主權利,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7、公民參與的途徑(形式):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
8、民主監督的意義
(1)實行民主監督,有利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義,防止濫用權力,預防腐敗。
(2)實行民主監督,有助于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
9、為什么要增強民主意識
(1)在現代社會,民主應該成為公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一個國家和社會民主生活的質量和水平,與公民的民主意識密切相關。
(2)增強我國公民的民主意識,有利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10、怎樣增強公民的民主意識(=公民怎樣參與民主生活)
(1)要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以理性、公正、客觀的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立場正確、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和意見,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
(2)公民要自覺增強憲法,始終按照憲法原則和精神參與民主生活。
(3)其次,公民要不斷積累民主知識,形成尊重、寬容、批判和協商的民主態度。
(4)最后,公民要通過參與公共事務和民主生活,在實踐中逐步增強民主意識。
第四課建設法治中國
1、什么是法治: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
2、法治的作用
(1)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能夠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2)法治具有引領和規范作用。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和重要標志,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3)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3、法治的要求
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法治好要求實行善治。
4、什么是良法
良法應當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的發展規律,維護個人的基本權利,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5、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的依據:憲法和法律。
依法治國的核心:依憲治國。
依法治國的新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政府的作用:管理社會生活;提供公共服務
7、什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則運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項權力都應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8、依法行政的意義(=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
(1)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則。
(2)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
(3)有利于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
9、怎樣依法行政(=怎樣建設法治政府)
(1)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并且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
(3)建設法治政府,必須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
10、怎樣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1)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2)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依法行政,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樣,帶動全體公民共同守法。
(4)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
(5)社會要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樹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實現社會的有序、公平、正義。
11、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1)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3)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4)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
1、中華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2、中華文化的內容:①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②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③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④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等等。
3、文化自信的內涵: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文化自信的來源: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傳承與創新、發展,更來自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來自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
5、為什么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