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2-12 15:40:27
1.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人民當家作主。
2.社會主義民主的目的:實現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3.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形式: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
4.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問答題梳理】
1.為什么說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或:怎樣理解“社會主義民主可以實現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①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
②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特點)
③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2.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意義?
①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②有助于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富強。
3.在我國,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有哪些?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一項獨具中國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基本政治制度)
4.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的途徑\形式?(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方式)
①民主選舉。②民主決策。③民主監督。
5.民主選舉的原則、要求?
①原則:遵循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
②要求:公民要積極、主動、理性地參與民主選舉。
6.民主決策的要求、制度保障?
①要求:保證廣泛的公民參與,決策方認真聽取意見,集中民智,促進決策科學化。
②制度保障: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
7.實行民主監督的意義?
①有利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改進工作,防止濫用權力,預防腐敗。
②有助于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
【第四課:建設法治中國】
【一句話必背】
1.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
2.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
3.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4.政府的作用:管理、服務。政府的權力來源:人民。政府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5.法治政府行使權利的基本準則: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規范政府的行政權。
6.厲行法治,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
【問答題梳理】
1.為什么要選擇法治道路?(法治的意義)
①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②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
③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2.法治的要求?①實行良法之治。②實行善治。
3.依法治國戰略的提出和完善?
①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②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中國法治建設作出新的戰略部署,繪就了中國法治新藍圖。
④黨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
4.怎樣建設法治中國\法治國家?(要求)
①建設法治中國,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5.怎樣建設法治政府?(要求)
①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②政府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
③公民也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主動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
6.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十六字方針)
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樣厲行法治\建設法治社會?(要求)
①公民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樣,帶動全體公民共同守法。
③社會需要加強法治宣傳,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
【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
【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
【一句話必背】
1.中華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的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的魂:中華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
4.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問答題梳理】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重要性)
①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②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③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2.新時代怎樣傳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求)
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②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
③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3.文化自信的含義、來源?
①含義: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來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
4.為什么要堅定文化自信?
①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②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
5.怎樣增強文化自信?
①夯實優秀傳統文化根基,薪火相傳。②在社會生活中與時俱進,實現創新性發展。
③在交流互鑒中豐富發展。
6.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特點?
①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②特點: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
7.為什么要高揚民族精神?(價值)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關系民族的生存和發展。
②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
③民族精神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激勵我們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8.怎樣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表現)
①在國家緊要關頭時,能夠挺身而出、前仆后繼。
②在他人遇到危險時,能夠見義勇為、無私奉獻。
③在日常學習工作中,能夠勤勤懇懇、敬業創優。
④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高揚民族精神。
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①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②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③公民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10.為什么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
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②……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
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
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
11.怎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①要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到落細、落小、落實。
②應自覺做到勤于學習、勇于實踐。③明辨是非,認真做事、踏實做人。
【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
【一句話必背】
1.我國的人口國情\現狀: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2.文明發展道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3.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
4.三大基本國策:人口問題—計劃生育,資源問題—節約資源,環境問題—保護環境。
5.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6.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7.建設生態文明: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
8.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
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
【問答題梳理】
1.我國人口現狀的特點?
①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偏低。
②新的特點:增速趨緩、出生率低、老齡化加劇、男女性別比失衡、城鄉分布不均衡、
“獨生子女”社會問題凸顯等。
2.為什么要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意義)
①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
②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③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3.全面實施兩孩政策的目的?
①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②促進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使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4.資源環境面臨的危機?
①資源日益短缺。②環境污染嚴重。③生態系統退化。
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5.我國的資源現狀?(資源國情)
①自然資源豐富,總量大種類多。②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總體資源緊缺。
③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造成的浪費、損失、污染和破壞都很嚴重。
④我國面臨的資源形勢非常嚴峻。
6.我國資源問題的影響\后果?
①導致資源的枯竭、生態環境的破壞。②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7.我國的環境現狀?
①當前我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②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類環境污染事件呈高發態勢。
8.環境惡化的影響\危害?
①環境惡化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②威脅著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9.為什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原因\必要性)
①這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②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有責任保護自然。
③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10.怎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
(1)國家:
①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
②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④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
(2)個人:
①自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理念。②積極宣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③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如:隨手關燈、綠色出行等。(具體行動)
11.談談建設清新福建\堅持綠色發展道路的意義?(重要性)
①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②有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四單元:和諧與夢想】
【第七課:中華一家親】
【一句話必背】
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增進民族團結、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逐步縮小發展差距,促進民族地區共同繁榮。
3.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4.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一個中國原則。
【問答題梳理】
1.我國的民族政策有哪些?
①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②新型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③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2.請你列舉黨和國家為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作出了哪些努力?
①經濟社會方面:推動西部大開發;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②民生方面: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教育;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③文化方面: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繼承、創新和發展工作。
3.“一國兩制”的內涵?(“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簡稱一國兩制。)
①“一個國家”是指中國是統一的國家,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
②“兩種制度”是指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實行高度自治。
4.“一國兩制”的實踐意義?
①港澳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②港澳回歸以來,與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擔責任,共享榮光。
5.為什么要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①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②臺灣是我國神圣領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
③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溶于水的一家人。
6.怎樣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①“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②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必須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
③兩岸同胞多走動、多交流、多溝通,增進理解、信任。
7.青少年能為實現祖國統一做些什么?(推動臺灣問題早日解決)
①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②敢于同破壞國家統一的行為作斗爭。
③積極擁護、宣傳對臺的方針政策。
8.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意義?
①有利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②有利于實現互利共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八課:中國人中國夢】
【一句話必背】
1.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2.中國夢的內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4.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力量: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
5.中國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6.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問答題梳理】
1.為什么要實現中國夢?
①中國夢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人的美好夙愿,指明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
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2.兩個“百年”目標?(新世紀新時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①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
②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50年)
3.兩個“十五年”目標?(2020年—2050年)
①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②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4.怎樣實現中國夢?(國家角度)
①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統籌“五位一體”,協調“四個全面”。
②必須走中國道路。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④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