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一份針對疫情防控背景下企業復工復產的調查報告在北京發布,調查顯示,當前仍有34.8%的企業尚未復工。報告建議地方政府盡快從“封閉式管控”轉向“科學管控”、“精密智控”,優先統籌做好交通運輸等領域的防輸入、保暢通、惠民生。
這份調查報告由零點有數發布,調查基于獨立數據收集和多源數據融合,本次調查樣本來自在全國范圍內招募的1852份企業案例。
調查顯示,監測信息顯示,目前仍有34.8%的企業尚未復工。其中,微型企業(56.1%)超過半數未復工,大中小型企業未復工的比例分別為:13.9%、29.7%、44.4%,均明顯低于微型企業。影視娛樂業和酒店餐飲業等行業均有半數以上企業未復工。
調查發現,外地員工返崗隔離、產業鏈難以協同復工和客戶資源受損問題是現階段企業開復工突出的三大攔路虎,企業提及率依次為48.2%、39.0%、38.4%。防護物資不足和當地政府限制也是重難點問題,分別有36.3%和35.1%的企業提及。
從大城市來看,北上廣地區開復工難點主要在于“外地員工返崗需隔離7-14天”,深圳市企業開復工難點問題相對復雜多樣。
外地員工返崗隔離和當地政府限制在長三角地區更為突顯,明顯高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多口徑上報員工動向”、“限制疫情嚴重地區員工流入”和“物流不暢通”同樣集中于長三角,“客戶資源減少”和“防護物資不足”在京津冀更為突出。
在供應鏈方面,本次征集的1852家企業中,有229家提及因供應鏈、物流問題導致無法復工?傮w來看,生產型和跨區域的物流供應問題更加凸顯。
報告提到,產業價值鏈方面供需和合作關聯的傳遞效應值得關注。例如,39.0%的企業因上下游產業鏈難以協同復工導致復工困難。
報告在建議部分提到,應繼續加大保運行、促復工的工作力度。建議盡快制定清晰、統一的開復工標準,實行“備案制+承諾制+負面清單”,鼓勵除負面清單以外的企業在充分準備條件下復工復產。
報告呼吁,地方政府借助時空大數據、行為大數據等數字化治理手段,盡快從“封閉式管控”轉向“科學管控”、“精密智控”,優先統籌做好交通運輸領域的防輸入、保暢通、惠民生。
此外,應總結梳理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在防疫模式、開復工模式的創新做法,作為標桿案例予以推廣,供更多地市快速學習、廣泛使用。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