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10 15:10:13
一、考古學上的“絕對年代”紀年法
“絕對年代”紀年是考古學中年代學的范疇。由于原始社會的歷史沒有任何文字記載,而且距離我們又很遙遠,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考古學的絕對年代的斷定,斷定絕對年代的方法,在歷史考古學的領域內,主要是依靠文獻記載和年歷學的研究,以及借助于自然科學的方法如地質學、古生物學等。絕對年代的表述有兩種形式:
(1)“距今××年” 如“人類的起源,距今至少已有300多萬年的歷史。”
(2)“××年前”如“目前所知,我國生存年代最早的是170萬年前的元謀人……”,
這些都是絕對年代的表述形式,在講述古代史特別是史前時期的歷史時用的較多。
二、干支紀年法
天干地支據說其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大撓氏。我國古代是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現代社會已很少使用。
天干有十個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稱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個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總稱為“十二地支”。
我國農歷采取天干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年、月、日、時的代號。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按照這樣的順序每年用一對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環,稱為一個“甲子”。干支排列的順序是固定的,組合成的六十甲子的位置也不能顛倒,用它來紀年,就可以知道先后順序。
1895年的“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均是因為該年的干支是“甲午”、“戊戌”而得名,干支紀年的好處在于它是依順序不間斷的紀年,一個甲子完了,可以再接一個甲子,一直沿用到今天,如2008年是戊子年,2009是已丑年。
三、年號紀年法
年號紀年始于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一直沿用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西漢漢武帝劉徹在公元前140年正式建立年號,年號為“建元”,此后,年號作為制度被歷代皇帝繼承下來,新君即位后絕大多數都要更換年號,重新紀元。年號成為我國古代的紀年方法之一。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