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10 15:20:18
21、19世紀中期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幕府統治。
明治維新措施中,動搖和瓦解幕府統治基礎的是:廢除買賣土地的禁令,承認土地私有。
在明治維新措施中,對社會進步和持續發展最為關鍵的是發展近代教育。
22、日本人將“science”翻譯成“科學”,后于1915年引入中國,與這一概念傳播相關的事件是明治維新和新文化運動。
23、俄國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其主要依據是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俄國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沙皇專制統治。
24、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在電子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是美國、德國。
25、19世紀末20世紀初,造成世界交通領域里一場新的革命是內燃機的發明和利用。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26、俄國二月革命沒有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沒有改變俄國的社會性質。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其主要依據是使世界歷史進入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人類歷史上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的標志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27、1921年蘇俄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能表明蘇維埃政府從國情出發,探索本國的社會主義道路。
1928-1937年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
28、《凡爾賽和約》最能體現巴黎和會的分贓性質的內容是有關殖民地問題。俄國、德國沒有參加巴黎和會,中國、美國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29、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只能說明斯大林模式的失敗,而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30、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蘇聯領導人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調整生產關系,此體制越來越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31、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局部調整,而戈爾巴喬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徹底否定,即放棄社會主義制度。
32、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并不能說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貨幣,而是反映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
33、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體化。
34、注意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性質是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