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作者:中考網(wǎng)整理 2020-03-11 18:22:25
B.新式教育的出現(xiàn)
C.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D.社會生活的變化
3.19世紀,西方的星期作息制傳入中國。參照傳統(tǒng)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漢語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詞。1907年清遷明確規(guī)定在正式用語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禮拜”。上述現(xiàn)象主要表明
A.中西文化融合
B.習慣完全西方化
C.天文學發(fā)展迅速
D.漢語詞匯豐富
4.梁實秋在《過年》一文中曾回憶道,早在民國建立前一兩年,家中除歲方式已然做了“維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門磕頭拜年,我從此不再是磕頭蟲兒。”促使春節(jié)習俗發(fā)生變化主要是因為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響
C.民國政府移風易俗,革除陋習
D.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5.歌謠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下列歌謠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②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③禁纏足,倡女權(quán),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義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6.1905年5月,依然被稱為“老爺”的京師大學堂學生,穿起了短袖衫,開始了首屆西式運動會。這反映了京師大學堂
A.是中國近代首所新式學校
B.具有新舊交織的時代特點
C.創(chuàng)辦于科舉制度廢除之后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