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15 23:15:58
52、 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于飛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于飛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53、 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范圍,有利于尋偶交配,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
54、 昆蟲的外部特征: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會發生蛻皮),有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55、 昆蟲在分類上屬于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此后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 動物的行為依賴于一定的身體結構。
58、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的。
59、 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組成。
60、 人有206塊骨 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61、 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 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關節囊;關節頭;關節腔;關節軟骨; 關節窩
63、 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著轉動的點。
64、 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肩關節;下肢;髖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踝關節;指關節;趾關節.
65、 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 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67、 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運動;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 為什么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71、 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 當然,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 一句話概括骨、關節、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運動。
76、 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一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77、 有很多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8、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
79、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80、 先天性行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自然淘汰。
81、 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2、 社會行為的特征: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83、 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4、 “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筑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