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4-02 18:47:45
作用
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節奏鮮明,長于抒情。
反復
反復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或句群的修辭手法。
分類
(1)連續反復。接連重復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其他詞語出現。
例如: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革命征途千萬里,他大步前進不停息。”(柯巖《周總理,你在哪里》)
(2)間隔反復。相同詞語或句子間隔出現,即有別的詞語或句子隔開。
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魯迅《“友邦驚詫”論》)
作用
用于說理性文章,起強調作用;抒情寫景,感染力強。
設問
設問無疑而問,自問自答,以引導讀者注意和思考問題的修辭手法。
分類
(1)一問一答式。例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賈祖璋《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2)幾問一答式。
例如:啊,是誰,這么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誰,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悅耳動聽的音樂喚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峻青《鄉音》)
作用
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反問
反問是一種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的修辭手法。反問一般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分類
(1)用肯定句表達否定的內容。
例如:太陽會從西邊出來嗎?
(2)用否定句表達肯定的內容。
例如: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作用
加強語氣,發人深省,激發讀者的感情,加深讀者的印象,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其他修辭手法
對比: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引用: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引用的作用可以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易混修辭辨析
1.借喻與借代的區別。
借喻與借代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手法,考生在運用時稍不留心就容易誤斷。
二者的不同點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種,被比與用來作比的兩個事物之間有相似點,沒有相關性,因而本體、喻體之間即使沒有比喻詞“像”也可以加“像”字,換成明喻;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替代所要表述的事物,本體與借體之間沒有相似點,只有相關性,因而不能加“像”字來換成明喻。
例如: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此句中的“完美的蒼蠅”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動的家伙。換成明喻,可以寫成“反動的家伙像蒼蠅”。
2.比擬和比喻的區別
比擬是仿照“擬體”(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征摹寫本體,重點在“擬”;比喻是用喻體喻本體,重點在“喻”。在比擬中,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一般不出現;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現或不現,而喻體必須出現。
3.對偶與排比的區別
對偶一般有兩個語言單位,而排比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語言單位。對偶必須對稱,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