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1-01-30 21:31:52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初三歷史主要知識點,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初三歷史主要知識點(一)
一、工業革命
1、含義:又稱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時期由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它既是生產領域的一場大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2、原因:工廠手工業的生產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的需求
3、概況
(1)最先開始:英國標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2)特點:從棉紡織業開始;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
(3)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改變工廠布局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4)現代化交通工具的發明: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輪船;英國人史蒂芬發明火車
4、英國工業革命完成:1840年前后,大機器生產代替了工場手工業,后擴展到法、美等國
二、工業革命的影響
1、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2、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初三歷史主要知識點(二)
一、商鞅變法——治國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1)時間: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國秦孝公支持的“商鞅變法”;(3)性質:封建制改革;(4)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最能體現改革性質,對社會變革起關鍵作用);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進農業);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最能打擊舊貴族的利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為郡縣制打下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5)影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6)從商鞅變法看,要成大事必須具備的素質: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闊斧的精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時間:4世紀;(2)性質:封建制改革;(3)目的:鞏固鮮卑族貴族的統治。(4)成功原因:順應歷史潮流;(5)主要措施----核心內容是“漢化”:遷都洛陽;說漢話;穿漢服;用漢姓;與漢族通婚;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等。
典故:胡人漢服、胡服騎射;(6)影響: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戊戌變法
(1)背景(引發事件):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定的消息傳到北京;(2)時間:1898年6—9月;(3)揭開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公車上書(康有為和梁啟超領導);(4)標志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形成:強學會;(5)強學會的機關報:《萬國公報》又改名為《中外紀聞》;(6)支持變法的皇帝:光緒帝;(7)性質: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8)內容(措施):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員,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訓練新式軍隊等;(9)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10)結果:變法觸動了掌握實權的頑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人士,變法歷時103天失敗,故稱“百日維新”。(譚嗣同甘為變法犧牲);(11)失敗原因:維新派沒有實權,
四、中國的農村改革
1.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
(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解放區還沒土改,廣大農民迫切要求土改,獲得土地;(2)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主要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4)措施: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5)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6)意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2.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農業合作化運動——1953年—1956年
(2)原因:土改以后,農民有了土地,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3)途徑(方式):引導個體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4)結果:1956年建立了農業社會主義公有制。
3.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個體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
(1)時間:1953年—1956年;(2)背景:土改以后,農民有了土地,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但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這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3)性質: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造。;(4)內容:完成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5)措施:對個體農業的改造——引導農民參與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對個體手工業的改造——引導手工業者參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民族資本家)的改造——1954年,逐步發展公私合營,后在改造中實行贖買政策,實現和平過渡。(6)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開始時間:1978年;(2)最早出現的地區中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鳳陽小崗村;(3)建立的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內容(具體做法):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5)影響:①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②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行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6)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
5.確立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會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轉折點)。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