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1-09-04 15:14:04
1生物三輪復習
第一輪復習
這一輪復習是系統復習,也就是過課本。一般在初三的上學期,復習完七年級兩本課本,下學期復習八年級的兩本課本和總復習。這就要求課前教師要充分準備,集體備課,對每節課的復習任務進行細致規劃。按照揭陽市生物中考提綱,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理清知識脈絡,完成知識再現。每課復習完后就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對口練習。
同時對特訓班的學生要求更高,采取課堂小測、抽背問答等形式,使學生能夠對知識扎扎實實地鞏固和掌握。由于重點班的學生還是欠缺學習的自覺性,幾乎回家后都沒有復習生物科,為此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要求學生盡可能多的掌握相關知識點。計劃要求每周至少一次的午讀,目的是使他們能熟悉教材和知識點。結合課堂提問、加強作業練習等形式來鞏固考點。
第二輪復習
這一階段主要有2個任務。
1、關注熱點,強調理論聯系實際。
關注與社會問題相關的生物知識,將書本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教材上的閱讀材料和小資料經常被作為背景材料;如:手足口、非典性肺炎、禽流感、無土栽培、環境保護、綠色食品、害蟲的生物防治、克隆、試管嬰兒、轉基因、基因工程等與人類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的知識以及與現代生物學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都在考察的前列,將知識遷移到生產生活中去,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有根據的分析問題,開拓創新,對提高解題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體現了學以致用的命題思想。
2、重視實驗和識圖。
對考綱要求的十個相關實驗,除了要知道實驗現象,還要了解實驗的過程,探究實驗還需要思考如何控制變量、設計實驗、處理數據、作出解釋等。前兩年的實驗題,主要測試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而近幾年年的實驗題,目標層次又有了新的提高,增設了考生對實驗設計的評判理由的陳述等考查內容。
這就要求考生除了掌握對照實驗必須控制的單一變量因素外,還必須對實驗的可行性、可信性、可靠性做出理性的思考。重視和加強對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的考查是當今中考的一項重要目標。從近幾年生物試題來看,圖像和圖表分析題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些圖像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于課本,這就提醒我們在復習時應重視課本圖像的復習。對于
各章節出現的結構圖、流程圖等,不僅要認圖識圖,還要了解相關的知識點。重視讀圖表能力的培養,不但能簡化學習,還能學活知識,
第三輪復習
這一輪復習是專題復習,把課本的內容分為若干個專題,實際上是課本內容橫向的聯系,教師要縱觀全部課本的內容,對知識進行梳理。主要安排如下:
1)突出重難點:使學生明確考綱要求,復習時有重難點。
2)快速記憶:復習內容盡量條理化,把每專題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把握關鍵詞,對一些比較系統的知識以思維導圖或表格的形式加以記憶。把學過的知識串成線,由線再織成相互聯系的知識體系,這樣知識的信息量會大大減少,既便于理解和記憶,又能把學過的內容融會貫通,升華知識。
3)拓展提升:由于今年本校初三每周開設2節生物課,相對以往而言,有比較多時間進行知識鞏固和查缺補漏。2學期完成相應考點復習后,側重習題鞏固。利用《中考通》等資料,精選部分與該專題相關的試題進行集中訓練。選題少而精,當堂訓練,當堂講解。老師通過檢查提問,對學生的疑難點進行畫龍點睛的講解。要求學生通過練習發現問題,我再針對薄弱點加強講解和分析,爭取每一知識點都能過關。
2初中生物必背知識點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2.生物的特征:生活需要營養、能進行呼吸、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①動物:出汗、呼
出氣體、排尿;②植物:落葉)、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能生長繁殖、除病毒外,都有
細胞構成。
3.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有:①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分等;②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4.生態系統: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態系統的組成:①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②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等。
5.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 食物網:由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 食物鏈書寫要求:①只能以生產者開始;②以最高層消費者結束。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6. 生態系統類型:海洋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綠色水庫”“地球之肺”)、草原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地球之腎”)、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7.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8.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
9.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第二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顯微鏡的使用:①目鏡看到的是倒像;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
大倍數;③在視野看到物象偏左下方,標本應朝左下方移動物象才能移到中央;④區分污點的位置:移動裝片污點跟著移動——污點在裝片上;轉動目鏡,污點跟著移動——污點在目鏡上;移動裝片和目鏡污點都不動——污點在物鏡上。
2.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①擦: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②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③取:用鑷子從鱗片葉的內側撕下小塊透明的薄膜; ④展:所取材料放于載玻片的清水滴中,展開使其形成薄層; ⑤蓋:用鑷子夾住一塊蓋玻片一側的邊緣,將它的另一側先接觸水滴,然后輕輕的蓋上,可減少氣泡產生; ⑥染、吸:將一滴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全 部標本。
3.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 ①擦: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②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 ③取:涼開水漱口后,用牙簽從口腔腮壁處輕輕刮幾下; ④涂:將附著在牙簽上的碎屑涂于載玻片的生理鹽水滴中; ⑤蓋:用鑷子夾住一塊蓋玻片一側的邊緣,將它的另一側先接觸水滴,然后輕輕的蓋上,可減少氣泡產生; ⑥染、吸:
將一滴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全,通過分裂產生新個體。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藻類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無根、莖、葉的分化。(常見藻類植物: 水綿、海帶、衣藻、紫菜)。
2.苔蘚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有莖、葉,根為假根,葉只有一層細胞,沒有 輸導組織的分化,可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類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濕環境中,具有根、莖、葉,有輸導組織。(常見蕨類植物:卷 柏、滿江紅、腎蕨)。
4.種子植物:以種子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5.裸子植物:種子是裸露的,外面沒有果皮包被。(如:松、杉、柏、銀杏、蘇鐵等) 被子植物: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如:桃、大豆、水稻、玫瑰等)
6.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 相同點:有種皮和胚。 不同點 :菜豆種子 :無胚乳,營養物質貯藏在子葉里。子葉有兩片。 玉米種子 :有種皮和胚 有胚乳,營養物質貯藏在胚乳里。子葉有一片。
注意:在玉米刨面上滴一滴碘液,胚乳被染成藍色。
7.種子萌發的條件: ①自身條件:種子必需是完整的,胚必需是活的、不在休眠期。 ②外界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
8.種子萌發的過程:先吸收水分(運輸營養物質的需要),胚根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9.種子的發芽率:種子發芽率=發芽種子數/待檢測種子×100%
10.植株的生長: ①幼根的生長: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增加數量和伸長區細胞的長大增大體積。 ②枝條:由芽發育成。 ③植株發育所需營養:水、無機鹽和有機物。 含氮無機鹽:促進枝葉的生長。含磷無機鹽:促進果實的生長。 含鉀無機鹽:促進莖的生長。
11.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藥里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12.傳粉:花粉從花藥中散放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分為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受精:胚珠內的卵細胞與來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
1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花瓣、花蕊、柱頭和花柱——凋落——子房——果實;子房壁——果皮;胚珠——種子——珠被——種皮;受精卵——胚;受精極核——胚乳
14.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15.導管的功能: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水是由導管從下往上運輸,營養物質由篩管從上往下運輸。
16.蒸騰作用: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的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 蒸騰作用主要通過葉片進行。氣孔: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門戶,是氣體交換的窗口。氣孔由一對保衛細胞組成。
17.蒸騰作用的意義:①促進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②促進植物體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③降溫。
18. 光合作用:①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的過程。②條件:光能、葉綠體 ③原料:二氧化碳、水 ④公式:二氧化碳+水——(光能、葉綠體)——有機物+氧氣 ⑤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合理密植、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濃度等。 ⑥“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暗處理(耗盡葉中有機物);部分遮光;光 照數小時后隔水加熱(用酒精脫去葉綠素);清水漂洗,滴加碘液。 結果:遮光部分不變藍,見光部分變藍。 證明: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19. 植物的呼吸作用: ①概念:植物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的過程。 ②公式:有機物+氧氣—— 二氧化碳+水+能量 ③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特性。 ④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產中的應用:適當低溫、充入氮氣或二氧化碳可保存蔬果;保存種子時要曬干、低溫充氣;松土、排澇可促進根系呼吸;適當加大晝夜溫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產量。
20.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①人均森林面積少,對森林資源利用不合理,伐優留劣,亂砍濫伐;②草原過度放牧,退化沙化等。
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1.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提出:人類和現代人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類的進化過程:森林大量消失,樹棲生活為主的森林古猿為了適應環境下地生活,逐漸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進化成人類。
3. 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男性:睪丸——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卵巢——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胎兒與母體物質交換的場所是胎盤
輸卵管——受精的場所
4. 青春期的身體變化: ①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顯增強。 ②性器官迅速發育: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5. 人體需要的六類營養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水:約占人體60%-70%。
無機鹽缺失:鈣——兒童缺鈣易患佝僂病(雞胸、X形或O型腿);中老年人患骨質疏松癥。磷——厭食、貧血、肌無力、骨痛。鐵——缺鐵性貧血(乏力、頭暈)。碘——地方性甲狀腺腫、兒童的智力和體格發育出現障礙(海帶、紫菜、碘鹽)。鋅——生長發育不良、味塵發生障礙。維生素A——皮膚干燥,夜盲癥,干眼癥。維生素B1——神經炎,腳氣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維生素C——壞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齦出血。維生素D——佝僂病、骨質疏松癥。
6.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大腸——肛門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臟——膽汁(將脂肪乳化成脂肪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腸腺——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酶
7.食物的消化:淀粉、麥芽糖、葡萄糖(從口腔開始被初步消化,在小腸被徹底消化)、蛋白質、氨基酸(從胃開始被初步消化,在小腸被徹底消化)、脂肪、甘油和脂肪酸(主要在小腸被消化)
8.營養物質的吸收:小腸——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各種營養物質在小腸等處被收后,隨著內壁血管中的血液運往全身。胃——吸收水、無機鹽和酒精。大腸——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
9.合理營養:每日三餐,按時進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均衡攝入五類食物(平衡膳食寶塔)。
10. 食品安全:防止食品在生產過程中被農藥污染,蔬菜瓜果必需;不吃有毒的食物(發芽的馬鈴薯、毒蘑菇);防止食品被細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熱煮熟;保持廚房和餐具的清潔衛生;買經檢疫合格的食品。
11.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①吸氣時膈肌收縮,胸腔上下徑增大,肋間肌收縮,胸腔前后徑、左右徑增大,肺擴張,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氣體由外界進入。呼氣則相反。②吸氣和呼氣末時肺內氣壓等于外界氣壓。③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④氣體交換是通過氣體擴散實現的。
12.區別動脈血和靜脈血:動脈血:含氧豐富,顏色鮮紅。靜脈血:含氧較少,顏色暗紅。
13.輸血與血型:①輸血的時候,應以輸入同型血為原則。②O型血是萬能輸血者,AB型血是萬能受血者。
14.尿的形成:要經過濾過和重吸收兩個過程。①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一部分水分、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被過濾到腎小囊腔內形成原尿。②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重吸收,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形成尿液。
15. 尿的排出途徑:腎臟形成尿→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
排尿的意義:①排出體內廢物;②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16..腎小球出現問題:尿液中有蛋白質、血細胞;腎小管出現病變:尿液中有葡萄糖。
17.構成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神經元,具有接收刺激、產生興奮、傳到興奮的作用。
18.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19.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產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20.反射弧的結構: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21.反射的種類: ①簡單反射:生來就有的(膝跳、縮手、眨眼) ②復雜反射: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步形成的(望梅止渴)
22.激素:由內分泌的腺細胞所分泌的,對身體有特殊調節作用的微量化學物質。
23.外分泌腺:有導管(唾液腺、汗腺) 內分泌腺: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垂體、甲狀腺、胸腺、胰島和性腺)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