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1-09-06 16:41:04
一、鮮明的時代性
在當今時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著新的國際環境和時代要求。2005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指出:“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的主旋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世界生產力顯著提高,全球經濟保持總體增長,各類全球性和區域性合作生機勃勃,國際關系民主化不斷推進。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進步。”面對這樣的一個國際形勢,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站在時代的前沿,充分吸取發達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二、突出的創新性
胡錦濤曾經強調:“不善于繼承,沒有創新的基礎;不善于創新,缺乏繼承的活力。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往往是最好的繼承。”黨的十三大正式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富強、民主、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現在,我們黨又明確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論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式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可以說“社會和諧”這一目標是在以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基礎上提出的,既體現了繼承性又體現了創新性。“和諧”兩個字的添加表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加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協調,更加注重質與量、過程與結果、客觀規律和價值理念的統一。而不同于以往的片面強調經濟快速發展,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生產技術水平并沒有提高,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也沒有改進。以“和諧”為重要目標之一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走的是堅持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有機統一的道路,是不斷體現和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民族復興之路,這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截然不同。
三、內涵的豐富性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內涵更加豐富。它除了注重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外,還特別注重人們的社會生活。“富強”指的是經濟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爭取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所以我們現階段仍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進一步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全面性、系統性,善于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使全國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斷前進。
“民主”指的是政治現代化,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保證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建立人民當家作主、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
“文明”指的是文化的現代化,也就是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和諧文化,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倡導和諧理念,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
“和諧”指的是社會的現代化,“社會和諧”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提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化的新情況,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更新社會管理理念,推進社會建設和管理的改革創新,盡快形成適應我國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愿望的、更加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