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02-28 11:29:17
(一)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1、秦與匈奴:
派蒙括北擊匈奴,取得河套地區,移民置縣,修筑萬里長城御其南下a、西漢初期——“和親”,貿易往來。作用:暫時緩和了匈、漢關系,但未真正解除威脅;b、漢武帝時--“戰爭”。作用:匈奴受重創,被迫遷徙漠北;c、漢元帝時--“和親”,昭君出塞。作用:密切了漢匈關系,經濟、文化來往增多,十多年和睦相處。a、東漢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與漢人雜居,北匈奴仍威脅中原及西域;b、東漢前期—“戰爭”,竇固、竇憲先后出擊匈奴。作用:北匈奴政權瓦解,威脅解除a、前138年和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與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關系(時間、概況、意義);b、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a、東漢初年無力顧及西域,西域各國重新被匈奴控制;b、漢明帝時,班超經營西域,被任命為西域都護,管轄西域①秦征南越;修靈渠;置嶺南三郡;②漢武帝時,在南越設南海九郡漢武帝設郡縣①唐太宗大敗東突厥,設都督府管轄;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護府;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滅亡;④武則天置北庭都護府,管轄西突厥故地。①唐太宗任回紇首領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③回紇兵助唐平安史之亂;④唐肅宗開始,幾次和親;⑤回紇人來中原經商,部分貴族開始修宮殿定居。①8世紀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都督府②開元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云南王①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和親;②兩百年間,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冊命”;③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和親;④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長慶會盟”。①宋太宗兩次北伐,結果失敗,宋由進攻轉向防御,確立了“守內虛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轉向對人民的防范與鎮壓;②澶淵之盟(1005年)a、背景:1004年,遼軍逼近東京,宋真宗親征,士氣大振,遼提出議和b、內容: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遼撤兵;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各守邊界c、影響:“歲幣”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北宋的財政困難;使宋遼邊境安寧,雙方貿易興旺,加強了漢族與契丹族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融合元昊稱帝后與宋不斷交兵,雙方損失很大,元昊請和(1044年)①內容:a、元昊取消帝號北宋冊封其為夏國主,夏對宋稱臣;b、宋每年送給西夏“歲幣”;c、重開邊境貿易。②影響:從此以后,宋夏之間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①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②岳飛抗金 ③紹興議和(1141年):1、漢族遷居邊疆、開發了邊疆經濟;邊疆各族入居中原與江南民,加強了民族融合2、遼金時期入居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時已被視為漢人3、新的民族回族開始形成4、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元朝在澎湖設巡檢司,加強對琉球的管轄①明a、初期:相對安定,永樂年間,韃靼和瓦剌接受明封號b、中期:關系緊張,瓦剌騎兵曾直抵北京,明修繕長城抵御c、后期:和平友好,韃靼首領俺答汗接受封號,恢復封貢互市②清a、粉碎準噶爾部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南北,設烏里雅蘇臺將軍和科布多參贊大臣b、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1771年,渥巴錫)平定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設伊犁將軍,統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①明a.在烏思藏設立衛所;b、任用藏人擔任官吏;c、建立僧官制度;d、西藏各教派都一心擁護中央政府②清:a、確立冊封制度,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 b、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管理西藏事務 c、建立金瓶掣簽制度,加強清朝對達賴、班禪轉世的監督和任授權力①明朝a、實行土司制度;b、永樂年間,開始改土歸流②清朝:大規模的改土歸流a、條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b、意義:加強了清朝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改變了當地落后閉塞和割據紛爭的狀態,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①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②1684年,設置臺灣府
③意義:加強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