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08-16 18:12:51
關于論據的積累
第一部分 議論文寫作的困惑
無話可說(肚里沒貨)
材料不新(陳舊過時)
不會分析(專題講解)
第二部分 論據積累的方法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1
(
觀察生活,積累現實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普遍的現象——泛例。
例: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詳細事跡及頒獎詞摘錄
胡忠/謝曉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蓮
頒獎詞: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沖動,是不悔的抉擇。他們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蓮。
推選委員于丹說:這兩位老師讓我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愛和信念的堅持,他們用生命提攜了孤兒的成長,在一個物質繁盛的時代里,他們仍然讓世界相信:精神無敵。
剛剛過去的龍年春節,胡忠留在福利學校照顧孤兒們,謝曉君帶著女兒回成都探親。“能夠擔的就多擔一些,春節嘛,讓老師們都回去,我來陪著。”作為校長,胡忠眼中的福利學校是另一個家,這里的孤兒都是他的孩子。進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機會聚在一起過年。
“成都少了一個我這樣的老師,沒有任何損失;但對藏區的孤兒而言,我的到來或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在頒獎典禮現場的胡忠,比視頻中看起來更顯蒼老。11年前,這位成都中學的化學老師辭掉工作,告別妻子與剛出生的女兒,來到甘孜州康定縣塔公鄉支教,每個月僅有300多元的生活補助。
福利學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個縣、4個民族的143名孤兒被安排在這里寄宿制讀書。除了上課,胡忠每天清晨5點多打開校園廣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時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一聽說哪里有孤兒,他立馬趕過去接人。久而久之,當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薩老師”。
丈夫離家的前兩年,謝曉君都是利用假期過去探望,教音樂的她偶爾還客串幾回代課老師。與孤兒們接觸的次數多了,川妹子動了留下來的念頭。2003年,謝曉君報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著女兒,與丈夫在福利學校“會師”。
從盆地到高原,適應的過程充滿了委屈。剛來的幾個月,3歲的女兒整晚咳嗽,謝曉君也因缺氧頭疼,無法入睡。盡管也會抱怨,但不服輸的性格讓她迎難而上,“既然來了,說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過自學朋友寄來的教材,謝曉君嘗試過音樂老師以外的4種角色——數學、生物、生活老師以及圖書管理員,頂替離開的支教同行。“這里只有老師適應孩子,只要對孩子有用,我就去學。”2006年,謝曉君調去了位置更偏、條件更苦的學校“木雅祖慶”。她把工作關系轉到康定縣,許諾“一輩子待在這兒”。
吳菊萍:托舉生命的最美媽媽
頒獎詞: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她并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
推選委員朱玉說:她有一雙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國最有力的臂膀。
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信仰迷茫、價值紊亂的新聞接踵而來,吳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跡,喚醒了普羅大眾對傳統美德的自覺。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濱江白金海岸小區。兩歲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臺,接著被窗沿掛住,隨時都有墜落的可能。這可是在10樓,樓下的鄰居都驚呆了。堅持了一分鐘左右,妞妞還是掉了下來。說時遲那時快,剛好路過這里的吳菊萍踢掉高跟鞋,張開雙臂,沖過去接住了妞妞。
被緊急送往醫院后,吳菊萍被診斷為左手臂多處粉碎性骨折,尺橈骨斷成三截,預計半年才能康復。逃過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蘇醒過來,開口叫了“爸爸、媽媽”。
“這是本能,是一個母親應該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吳菊萍一臉平靜。事件發生時,她的孩子只有七個月大,尚在哺乳期。
榮譽鋪天蓋地,吳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認識,“我只是普通人,問心無愧就好。”公司獎勵了20萬元,她留作自用,為此背負了不少壓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幫助身邊的人。”贍養父母、培養孩子、還房貸……任何普通人,都無法對這些現實問題視而不見。
“我會把重心調整回工作、家庭中來,減少媒體活動。”吳菊萍年后將重返工作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著妞妞與自家孩子健康長大。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頒獎詞:在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里,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
推選委員王振耀說:童稚的年歲,她一力撐起幾經風雨的家。她的存在,是養母生存的勇氣,更是激起了千萬人心中的漣漪。
命運對孟佩杰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
五歲那年,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將孟佩杰送給別人領養,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還是沒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養母劉芳英在三年后癱瘓在床,養父不堪生活壓力,一走了之。絕望中,劉芳英企圖自殺,但她放在枕頭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發現。“媽,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從此,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劉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資。當別人家的孩子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杰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個頭沒有灶臺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沒喊過疼。
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孟佩杰總是來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替養母穿衣、刷牙洗臉、換尿布、喂早飯,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學。中午回家,給養母生火做飯、敷藥按摩、換洗床單……有時來不及吃飯,拿個冷饃就趕去學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務活,等服侍養母睡覺后,她才坐下來做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
“女兒身上最大的特點是有孝心、愛心和耐心。”劉芳英說,如果有來生,她要好好補償女兒。為配合醫院的治療,孟佩杰每天要幫養母做200個仰臥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鐘。碰上劉芳英排便困難,孟佩杰就用手指一點點摳出來。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權衡之下,她決定帶著養母去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頂著炎炎烈日上街發廣告傳單,拿到工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養母最愛吃的紅燒肉。
“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過幫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堅持自己照顧養母。孟佩杰畢業后的愿望是當一名小學老師,安安穩穩,與養母簡單快樂地生活。
朱光亞:遙遠蒼穹中最亮的星
頒獎詞: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推選委員閻肅說:肅然起敬,卓越功勛,他代表的群英,使我們的民族——自強,自信,自立,自尊!
2011年2月26日,“兩彈一星”元勛、著名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因病辭世。巨星隕落,德藝留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朱光亞星”在蒼穹中綻放恒久的光芒,激勵科學道路上的后人。
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朱光亞在核領域奉獻了大半輩子,直至2005年退休。
“祖國的父老們對我們寄存了無限的希望,我們還有什么猶豫呢?”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還在密執安大學讀書的朱光亞組織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然后毅然選擇回國,先進入北大教書,后轉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年,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朱光亞望著騰空躍起的蘑菇云,禁不住潸然淚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當晚,作風嚴謹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三年后,朱光亞與同事們又將中國帶入了氫彈時代。
重要的核試驗,朱光亞幾乎都會親臨現場指導,不解決問題不罷休。對待需要撰寫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亞力求深入淺出,字斟句酌,連一個外文字母、一個標點符號都保證準確無誤。
淡泊名利,身邊人喜歡用這個詞來評價朱光亞。1996年,朱光亞獲得一筆100萬元港幣的獎金,轉身就捐給了中國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1997年,又將積攢的4萬余元稿費捐給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解放軍出版社曾策劃出一套國防科學家傳記叢書,報請審批時,他毫不猶豫地劃掉了自己的名字。
(
教材、課外讀物、別人的作文
① 摘抄式
摘抄:對課文中的學過的事例進行概括。
例:“選擇”
面對社會的黑暗,有良知的人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淵明面對官場的污垢,他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由和個性;面對元軍的威逼利誘,文天祥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撼人心聲,用自己高貴的頭顱對“舍生取義”做了最好的詮釋;面對體格健壯、神情麻木的愚弱國民的舊中國,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擔負起拯救國民靈魂的重任;……
②
感悟:對文章的人或物有一點切身的體會,把自己的感情和文章的人或物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從而使自己的感情升華。
例:“追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讓我們懂得了為理想而矢志不渝的堅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劉禹錫,讓我們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追慕高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讓我們看到了憂國憂民、心系天下蒼生的儒士情懷;“祖國啊,我是你的十萬萬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舒婷,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了兒女對祖國的自豪之情。
2
人生之美:
美無處不在。“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是意志之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珍惜之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奉獻之美;“外舉不棄仇,內舉不避親”是豁達之美;“生如夏花之燦爛”是生命之美。美凈化人的心情,美升華人的靈魂!
氣節:
氣節就是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就是周敦頤說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就是于謙說的“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就是李清照寫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就是鄭燮說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就是魯迅說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人生境界:
同是送別,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子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同是惜時,李太白“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曹孟德“人生幾何?去日苦多”。同是詠梅,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而毛澤東則“風雪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同是黃昏日落,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毛澤東則“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同是戰爭殘酷,曹孟德慨嘆“千里無雞鳴”,而毛澤東則“戰地黃花分外香”。可見,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思想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3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多角度運用材料
(
不要忽略了對人物生平的掌握,人物生平給我們的啟迪絕不單一。
例:司馬遷
司馬遷(前135—前91后),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他的先輩都是周代史官,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做過太史令。司馬談曾立志寫一部史書,但未及動筆就病逝了,臨終前,要求司馬遷繼承遺志。后司馬遷做了太史令,開始搜集材料,在他的青年、中年時代有過三次較大的漫游。在大約十九年的時間里,他到祖國各地訪問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歷史故事,特別是在和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中,體察到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42歲,正當他專心著述《史記》之時,不料遭李陵之禍,被漢武帝下獄,受宮刑,蒙受極大恥辱。四年后出獄任中書令一職,他以剛毅的意志頂住了來自朝廷上下的譏諷,全力以赴地從事著述。經過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記》。
①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先輩都是周代史宮,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做過太史令。
② 要想成功,先立目標——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立志寫一部史書的遺志,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記》。
③ 實踐出真知——司馬遷做了太史令,開始搜集材料,在他的青年、中年時代有過三次較大的漫游。在大約十九年的時間里,他到祖國各地訪問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歷史故事,特別是在和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中,體察到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為他寫《史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④ 只有生存,才有發展——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史記》之時,不料遭遇李陵之禍,被漢武帝下獄,受宮刑,蒙受極大恥辱。四年后出獄任中書令一職,他以剛毅的意志頂住了來自朝廷上下的譏諷,全力以赴地從事著述。經過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記》。
⑤ 談堅持——在大約十九年的時間里,司馬遷到祖國各地訪問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歷史故事,經過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記》。總共歷時二十九年。
⑥ 談毅力——司馬遷以剛毅的意志頂住了來自朝廷上下的譏諷,全力以赴地從事著述。
⑦ 逆境出人才——司馬遷專心著述《史記》之時,不料遭李陵之禍,被漢武帝下獄,受宮刑,蒙受極大恥辱,他以剛毅的意志頂住了來自朝廷上下的譏諷,全力以赴地從事著述。經過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記》。
⑧ 成功需要廣泛的積累——在大約十九年的時間里,司馬遷到祖國各地訪問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歷史故事,特別是在和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中,體察到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記》。
(
多角度地分析事物,能使我們更客觀更全面地正確地了解事物,在寫作中既能起到一材多用的作用,又能使我們的作文出新。
例:
楚漢戰爭——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爭做皇帝,進行了將近四年的戰爭。戰爭初期,項羽在兵力上占優勢。為擺脫劣勢,劉邦采取了一些措施,注意收攬人心,制定“約法三章”,重視人才,加上有富饒的關中作為根據地,劉邦于是逐漸由弱變強。而項羽則剛愎自用,不能聽取正確的建議,逐漸由優勢變成劣勢,以致四面楚歌垓下受圍,最后被迫在烏江自刎。
① 從整個戰爭: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
② 從項羽: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③ 從劉邦:
得民心者得天下。
嚴格的紀律是勝利的保證。
要學會尊重人才、重視人才、善于運用人才。
例:
熱愛是力量的源泉。袁隆平在尋找“野敗”的日子里,生活艱苦、工作單調,他卻樂在其中,埋頭苦干;了解到日本已經實現了“三系”配套,他決心搶在前面,于是更加廢寢忘食地工作。終于他成功了。袁隆平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勇氣和力量呢?因為他心中有愛,有對祖國、對人民、對科學的無比熱愛。他心中想的就是為祖國爭光,想的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是的,心中有愛,力量無限!
例:
變通是成功的法寶。袁隆平在研究雜交水稻時,連續幾年都進展緩慢,后來他跳出單一的用人工培植雄性不育系的圈子,繼續加代繁殖的同時考察野生水稻資源,終于找到了“野敗”,獲得了重大突破。試想,袁隆平如果不能打破常規,及時變通,一種方法做到底,可能就不會發現“野敗”,雜交水稻的研究也可能不會出現重大的轉機。可見,變通是成功的法寶。
例: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享有“雜交水稻之父”美譽的袁隆平在研究雜交水稻時,連續幾年都進展緩慢,后來因偶然發現一株三穗“野敗”而獲得突破。試想,袁隆平如果不是通過無數次試驗,并一直傾心于此項研究,又怎能發現這株“野敗”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偶然嗎?當然不是,其實他在機遇到來之前早已胸中韜略萬千,他的頭腦早已做好了把握機遇的準備。
例:
播種智慧,收獲富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是一介農夫,卻讓千千萬萬的人們收獲了富足。我們是否想過,這僅僅是他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嗎?更多的應該是他智慧的結晶!如果袁隆平只知道“鋤禾日當午”地播種,只局限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播種模式,那么,又怎么可能會有他播種的是“傳統水稻”,可收獲的卻是產量翻幾番的“雜交水稻”的奇跡呢?那也就談不上贏得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了。可見,想要收獲富足,需要勤奮和汗水,更需要智慧啊。
第三部分
從生活與閱讀中尋找作文素材
養成多角度分析的思考習慣
學會“一菜多做”的作文方法
相關推薦: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2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