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2-19 20:08:32
分析列強侵華方式的變化及其原因。
主要侵華方式
(1)發動侵華戰爭:如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法西斯侵華戰爭。
(2)強簽不平等條約:如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
(3)侵犯中國主權:如開辟租界、控制關稅、破壞司法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等。
(4)干涉中國內政、操縱中國政權:如控制清政府、操縱北洋軍閥政府、扶植蔣介石等。
(5)割占中國領土:主要有英國、俄國、日本割占了中國的香港、東北、西北、臺灣、山東等地區的大片領土。
(6)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如幫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義和團運動、破壞辛亥革命、阻撓北伐戰爭、支持反革命政變、幫助蔣介石進攻解放區等。
(7)經濟侵略:如勒索賠款、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輸出資本以及掠奪土地、勞動力、資源等。
(8)精神文化侵略:如傳教、辦學校、實行奴化教育等。
侵華方式階段性特征
(1)1840年到甲午中日戰爭前:這時期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法美繼之,所以這時期侵華的主要國家是英、法、美等國。他們侵華的目的主要是打開中國大門,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俄國因為是落后的農奴制國家,侵華的主要目的是滿足沙皇擴張領土的野心)。這一時期,列強侵華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輸出。
(2)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這時期侵華的國家除了英、法、美外,德、日、意等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也加入了侵華行列。由于帝國主義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有了自己獨立的侵華政策。這期間,列強侵華的形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經濟上,資本輸出成了主要的侵略形式,與經濟侵略相適應,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3)辛亥革命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巨變,一戰中,英法實力遭到削弱,德奧戰敗,俄國發生十月革命,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日本的實力也發展起來,因此侵華的主要國家是美國和日本。侵略形式也發生了變化,清政府倒臺后,美日等國在中國物色新的侵略工具,利用袁世凱、段祺瑞、汪精衛、蔣介石等派系之間的矛盾,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維持其在中國的殖民統治秩序。
侵華的特點
(1)列強侵華的特點與整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關系密切,如兩次鴉片戰爭體現了資本主義處于上升時期,對商品輸出的需求;而甲午戰爭后列強的侵華則體現了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對資本輸出侵略要求的基本特征。
(2)列強侵華的特點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關系密切,侵華過程能明顯反映出他們的爭奪和在華勢力的消長。
(3)列強在侵華進程中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其根本出發點是最大限度地滿足本國資產階級的利益。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