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處。
①都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②都創立了許多重要的制度,并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秦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隋朝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③都修建了重大工程。秦朝修建了長城、靈渠;隋朝開鑿了大運河;
④兩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暫,二世而亡;
⑤兩朝都是由于皇帝殘暴無道,引起人們反抗,最后被推翻。
2、唐朝的清明治世對后世統治者有何啟示?
①必須正確認識人民力量的偉大,使之有效地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②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會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盛世局面出現的重要保證和必要前提;
③統治者的個人作為至關重要,統治者要勵精圖治、勤于政事、關注民生、重視科技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等。
3、唐朝時期科技文化發達的原因有哪些?
①國家強盛,經濟繁榮。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了統治思想,進行了制度創新,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為唐朝創造了一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唐朝政府實行科舉制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為科技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有利的氛圍;
③對外交流頻繁。唐朝的對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在中外科技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唐朝科技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④繼承傳統文化。秦漢以來我國許多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江南經濟的發展,又為科學技術及文學藝術的更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4、歸納宋朝政治的特點:
①重文輕武,文人治國。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顯的特點;
②分化事權,內外相制。“分權”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不僅分武將的權,也分文官的權,避免任何一個官職、官員權力過重;
③強干弱枝,守內虛外。有利于鎮壓地方和農民反抗,但造成邊防空虛,成為宋朝在對遼、西夏等戰爭中屢敗的原因之一。
5、如何正確認識兩宋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
①兩宋同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無侵略與反侵略之說。它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國家的統一;
②兩宋同少數民族政權簽訂的和約,是一種屈辱性的和約,它加重了兩宋人民的負擔,但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來看,少數民族政權接受中原的先進文化,加速了他們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6、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以后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②隋唐時期:江南經濟繼續發展,隋朝開鑿大運河,轉輸江南財糧,反映了江南經濟的發展,但它以洛陽為中心,說明當時經濟重心仍在北方;
③唐朝中后期:北方戰亂割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④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7、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有哪些?
①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北宋以來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遼闊;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③元朝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
④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大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兩宋時期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是什么?
①兩宋軍民抗擊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以及宋遼、宋夏、宋金的議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區獲得了相對安定的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
②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在崛起擴張之際,也不斷汲取中原先進文明,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漸交融,大大豐富了華夏文明;
③兩宋時期,農業和手工業大大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④兩宋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9、宋元時期科技先進的原因及特征。
原因:①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局部統一,元朝實現大一統,社會相對安定;②宋元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③這一時期教育比較發達,各級學校制度比較完備,為培養人才起了良好的作用;④前代積累了豐富的科學技術經驗;⑤民族交融,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等。
特征:①科學技術迅速發展,領先于世界;②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有很強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