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網整理了關于中考滿分作文賞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追溯泱決華夏五千年的浩蕩文化脈絡,無論是在古代建筑領域,還是飲食烹飪方面,智慧的古人都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個哲思:外在的物質世界應與內在精神相互統一。
孔子有言:“質勝文則史,文勝質則野,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早期的君子之道在如今仍有啟迪功效質,即外在的實用性。
質是萬事萬物周轉運行的基本準則,失去了質的"實用性”,那么一切錦上添花、畫龍點晴的妙處便如虛幻泡影,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質是嬌妍花朵的與生俱來的形態和花香,而非她給人帶來的愉悅;質是亭臺樓閣的與生俱來的高峻外形和居住功用,而非人為添加的藝術觀賞效用;質是美味佳肴的與生俱來的熱量和飽腹感,而非起脫于食物之外的精神享受……質是洗盡外在鉛華而原形展露的“真”與“根”。
由此可知,行君子之道,應先恪守個人之“質”,保存個人本性原始的實用,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地質勘探師朱勝潛曾說:“搞地質勘探的,遠看像逃難的。”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無華,默默無聞的人已經在他那條件惡劣的工作環境中堅守了三十一年之久了,正是因為他守住了“質”,才能在生命的一畝三分地上唱響生命之歌,即使他沒有奪人眼球的英俊外表,卻也能憑借這份“大國工匠”般求實踏實的態度,從陰暗嘲哳的人群中站出來,站成一道絢爛的風景。
文,即內在的雅致性。
顧城說:“人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需要一個詩意的世界。”誠哉斯言,如果一個人只有純粹本真的“質”,卻缺乏豐盈生動的“文”,那么,無疑他的生命將會黯淡得如枯萎之花,死寂得如涸轍之魚。
由此觀之,觀生命之美,應要修煉內在之“文”不止于腳下的萬古長途,更應留意余外的優美和雅致。一向被稱作“樂天派”的蘇軾,正是因為藝術和詩歌的慰藉才能走出那段灰沉的遭遇,成為萬世景仰的一代詞宗。我們青少年應做到文質相濟,內外相兼,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修養精神。
編輯推薦:
2022年中考滿分作文全國匯總
最新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數線等
中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