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考 > 知識點庫 > 初中地理知識點 > 人文地理
城市區位 分析一個城市的區位因素,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這個城市剛剛誕生時,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這一地點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進和限制了它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找出某個城市的主要區位因素。因此分析、評價城
2022-11-19
環境人口容量 1.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與聯系 環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不同點 內涵 最大人口數量 最適宜人口數量 體現意義 生存 發展(生活) 人口數量 大 小 相同點 制約因素相同 與資源狀況、科技
2022-11-19
人口遷移的影響 影響 遷入地 遷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加強與外界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聯系,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緩解人地矛盾,保護環境;更好地開發利用土地
2022-11-19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表現為 兩個變化 四個因素 。 1. 兩個變化 (1)個人動機的變化:個人對生活和職業需求的變化。 (2)環境支撐的變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 2. 四個因素 一般認為,人口
2022-11-19
二、人口問題 1.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狀況、面臨的人口問題和采取的對策及今后的變化趨勢,可采用對比分析的形式如下: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問題 人口增長
2022-11-19
人口增長模式
2022-11-19
環境問題治理措施 環境問題的防治對策應針對具體的環境問題分析,問題不同,解決措施不同。 (1)環境污染問題:根本措施在于減少污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利用率、凈化處理后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
2022-10-19
環境問題治理措施 環境問題的防治對策應針對具體的環境問題分析,問題不同,解決措施不同。 (1)環境污染問題:根本措施在于減少污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利用率、凈化處理后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
2022-10-19
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影響 內容 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山區交通線點不合理建設,會破壞山區地表狀況,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會影響地表水的分布,誘發洪澇災害。 對農業的影響 交通線對商品農業的影響較明顯,
2022-10-19
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影響 內容 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山區交通線點不合理建設,會破壞山區地表狀況,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會影響地表水的分布,誘發洪澇災害。 對農業的影響 交通線對商品農業的影響較明顯,
2022-10-19
交通運輸布局 區位因素 主要影響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對線路的限制較小,選線時要盡量少占好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建設、城鎮發展的關系 山地 線路盡量沿等高線修筑,盡量避開地形復雜地區,在陡坡上修成 之 字形彎
2022-10-19
交通運輸布局 區位因素 主要影響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對線路的限制較小,選線時要盡量少占好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建設、城鎮發展的關系 山地 線路盡量沿等高線修筑,盡量避開地形復雜地區,在陡坡上修成 之 字形彎
2022-10-19
新興工業區 1.新工業區 新 的理解 2.新工業主要分布地區: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英國蘇格蘭地區,德國南部地區,美國 硅谷 等。 3.美國 硅谷 與意大利新工業區的比較 美國 硅谷 意大利新工業區 相同點 ①形成
2022-10-19
新興工業區 1.新工業區 新 的理解 2.新工業主要分布地區: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英國蘇格蘭地區,德國南部地區,美國 硅谷 等。 3.美國 硅谷 與意大利新工業區的比較 美國 硅谷 意大利新工業區 相同點 ①形成
2022-10-19
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 1.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分散與工業地域的關系 工業聯系既可能導致工業集聚,也可能導致工業分散。工業集聚的結果是形成了工業地域,工業分散則加強了工業的地域聯系。工業集聚和工業分散是
2022-10-19
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 1.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分散與工業地域的關系 工業聯系既可能導致工業集聚,也可能導致工業分散。工業集聚的結果是形成了工業地域,工業分散則加強了工業的地域聯系。工業集聚和工業分散是
2022-10-19
農業地域類型 1.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商品谷物農業的特點: 各地由于氣候、土壤、種植歷史等條件的差別,呈現出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除上述提到的以種植業為主的
2022-10-19
農業地域類型 1.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商品谷物農業的特點: 各地由于氣候、土壤、種植歷史等條件的差別,呈現出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除上述提到的以種植業為主的
2022-10-19
城市化問題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2.城市化對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 產生的問題 表現形式 環境質量下降 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光污染、輻射污染 城市交通問題 交通堵塞,特別是上下班
2022-10-19
城市化問題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2.城市化對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 產生的問題 表現形式 環境質量下降 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光污染、輻射污染 城市交通問題 交通堵塞,特別是上下班
2022-10-19
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差異 方面 發達國家 發張中國家 所處階段 后期階段 初期階段和加速階段 基本特征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左右)、發展速度較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起步晚、大多城市化水平
2022-10-19
城市等級結構和服務范圍 1.城市等級與城市服務范圍之間的關系 特別提醒 (1)一個城市的服務范圍除其本身外,還包括其周圍的大小城鎮和廣大的農村地區。 (2)不同城市的服務范圍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線。 (3)在非均質地
2022-10-19
城市區位 分析一個城市的區位因素,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這個城市剛剛誕生時,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這一地點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進和限制了它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找出某個城市的主要區位因素。因此分析、評價城
2022-10-19
城市區位 分析一個城市的區位因素,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這個城市剛剛誕生時,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這一地點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進和限制了它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找出某個城市的主要區位因素。因此分析、評價城
2022-10-19
環境人口容量 1.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與聯系 環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不同點 內涵 最大人口數量 最適宜人口數量 體現意義 生存 發展(生活) 人口數量 大 小 相同點 制約因素相同 與資源狀況、科技
2022-10-19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表現為 兩個變化 四個因素 。 1. 兩個變化 (1)個人動機的變化:個人對生活和職業需求的變化。 (2)環境支撐的變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 2. 四個因素 一般認為,人口
2022-10-19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表現為 兩個變化 四個因素 。 1. 兩個變化 (1)個人動機的變化:個人對生活和職業需求的變化。 (2)環境支撐的變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 2. 四個因素 一般認為,人口
2022-10-19
人口問題 1.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狀況、面臨的人口問題和采取的對策及今后的變化趨勢,可采用對比分析的形式如下: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問題 人口增長緩慢
2022-10-19
人口增長模式
2022-10-19
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區和特點: 阿拉伯地區(即西亞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如沙特阿拉伯,其宗教活動場所是圓頂清真寺; 歐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國和美國等,宗教活動場所是尖頂的教堂; 東亞、東南亞一些人
2022-10-19
2022年人教版七上地理居民與聚落練習題(下載版) 請下載附件: 《2022年人教版七上地理居民與聚落練習題(下載版)》 (本地下載在線閱讀) 相關推薦: 2022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2022-08-25
2022年人教版七上地理居民與聚落練習題(下載版) 請下載附件: 《2022年人教版七上地理居民與聚落練習題(下載版)》 (本地下載在線閱讀) 相關推薦: 2022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2022-08-25
2022年人教版七上地理居民與聚落練習題(圖片版) 相關推薦: 2022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3年中考!
2022-08-25
2022年人教版七上地理居民與聚落練習題(圖片版) 相關推薦: 2022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3年中考!
2022-08-25
2022年人教版地理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一課一練(下載版) 請下載附件: 《2022年人教版地理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一課一練(下載版)》 (本地下載在線閱讀) 相關推薦: 2022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關注中考網微信
2022-08-25
2022年人教版地理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一課一練(下載版) 請下載附件: 《2022年人教版地理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一課一練(下載版)》 (本地下載在線閱讀) 相關推薦: 2022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關注中考網微信
2022-08-25
京ICP備09042963號-1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853號
中考網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19 m.sehure-soku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