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2009-09-10 11:00:06
培養成功學習的孩子
在今天這應試的學習環境里,我們很難對課業成績不在乎。但是,孩子在這環境里的壓力很大,我們要盡量體諒他們。不要對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實現,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或者有沒有天賦。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和對不起父母的罪惡感。不要把成績看太重,只要盡了力就好。不必要求老是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扎好基礎和真的理解為什么遠遠比成績重要。
盡量然你的期望合理化。你可以要求他慢慢地做得比現在好一點,讓他慢慢進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標,孩子可能會根本放棄了。
盡量把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轉成對孩子的建議。當然這不是說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闖不去履行適當的約束權,而是盡量正確的引導。
盡量不要把孩子和別人比。這樣會培養孩子的競爭心理,有礙于以后步入社會需要的團隊合作。
學習時不要只重視書本里的死知識。
在我的《做最好的你自己》一書中,我曾解釋四個學習的境界:
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掌握課本上的內容,知道問題的答案;
境界二、舉一反三: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能夠舉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境界三、無師自通:掌握了自學、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沒有老師輔導的情況下主動學習;
境界四、融會貫通: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和工作實踐,懂得做事與做人的道理。
作為父母,希望你能夠把握每一個機會,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境界,從死背升華到融會貫通。
鼓勵孩子去圖書館和網絡學習和獲取知識。網絡雖龐大精深,有最好的學習英語的互動工具,有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所有課程,有“開復學生網”的學生互助社區,但是也有很多負面的誘惑,所以最好家長幫助誘導孩子在網絡上的學習。
鼓勵孩子為了學習而學習,不只是為了分數。比如有一次我女兒考試時,有一題她認為對了一半但是被算全錯。我要她去問老師,但是他說老師不會給她加分。我就用這個機會解釋給她聽去問老師的目的是學習,不是加分。
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而不是只要考試成績好就可以了,要鼓勵他馬上用到學過的知識,讓他知道學這些知識對他自己的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為了考高分才學。你應該記得,死背歷史年代、數學公式,是多么地枯燥呀!如果沒有使用,那些我們當年死背的東西早就還給老師了。我建議你再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一些“實踐”的學習。例如,在我的孩子學指數的概念時,我們就拿她的銀行存折,一年一年的復利累計下,她將來多么富有呀!當我的孩子在學美國歷史時,我教她了一個生動的作業,用電腦動畫和我們倆“生動”的配音,重現了美國歷史的一個片斷。有一句格言說:“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就是這個意思。
最重要的是要啟發孩子主動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我會和老師配合幫助孩子自己立定學習的目標,自動自發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我大女兒上的中學,每半年會要求學生立定一個學習的目標,半年后衡量有沒有達到。以前我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上可是沒有聽懂但是也不發問。所以他就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得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后來達到了這個目標,但是除了發問,她上課不參加討論。在下一個目標,她就訂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指出:因為信息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世界無邊的競爭、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 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里,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了社會后,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里生存、競爭、成功。所以他必須學會自主選擇的能力。
當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電視上被訪問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于哪一所學校,他們并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臺梭利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在蒙臺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