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2009-09-10 11:00:06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1、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讓他們經過失敗學習,不要什么都想幫孩子做。可以幫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么做,以幫助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2、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你很確定該怎么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他從自己錯誤的學習得比從你正確的指導還要多。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見,但是最后決定在于你,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我記得我5歲時,父母要我讀幼兒園,但是我想讀小學,于是他們把選擇權給了我:“考上了就讓你讀。”這件事我回終身記得,因為那時我的一次理解我一個5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我特別珍惜這個選擇,于是我自主地讀書,真的考上了。
3、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多指導,少批評。劉墉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溝通和同意(例如:“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干凈”,而不是“你房間又亂七八糟樂”)。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理解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4、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們。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系。
5、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更能夠激起責任心。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中以負責著名。他小時在學校犯錯后,媽媽甚至沒有一句責備。“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她看著兒子驚恐的眼睛,語氣溫和:“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后還會是一個好孩子。”童欣說:“那個晚上,媽媽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準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不要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堅強。
★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除了培養獨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責任感和自信。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不要什么事情都說“不”,給孩子一個機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